欢迎光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站内搜索:

保定天气预报 - TianqiAPI.com
今天是:

欢迎光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搜索
确认
取消
logo

张光付

  • 分类:第七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31 09:3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半个世纪以来,《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激昂振奋的歌曲,唱遍全国,经久不息,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张光付

【概要描述】半个世纪以来,《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激昂振奋的歌曲,唱遍全国,经久不息,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 分类:第七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31 09:39
  • 访问量:
详情

学习雷锋好榜样 绿色警营竞风流

——记武警辽宁总队抚顺市支队一大队一中队班长张光付

 

  半个世纪以来,《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激昂振奋的歌曲,唱遍全国,经久不息,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尽管经历了50年的岁月洗礼和时代变迁,只要切身感受我们的时代,细致观察我们的生活,就能发现,这位笑容灿烂的士兵风采依旧,一直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你看,伴随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铿锵旋律,从雷锋第二故乡的警营里,走来一位似曾相识的军人。他不是雷锋,却酷似雷锋。他的身材并不魁梧,可也需仰视才能看清。这名当代军人就是——武警辽宁总队抚顺市支队一大队一中队班长张光付。

  像雷锋那样,以一块砖的执著去奉献警营

  张光付,冷丁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80后”大男孩儿,个头不高,相貌朴实,略显腼腆,不善言辞。可仔细看来,在他黝黑的皮肤和壮实的身板上,又分明流露着警营生活磨练出来的军人风采。

  张光付2005年12月,从被称为“中国第一雷锋城”的河南省邓州市入伍,家乡在邓州西南30公里、豫鄂两省三县(市)交界处的彭桥镇,来自一个年收入不足6000元的普通农村家庭。他如今生活在雷锋的第二故乡,工作在城市维稳处突第一线,任武警抚顺市支队一中队班长,中士警衔,共产党员。张光付入伍六年来,始终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先后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受到总队、支队嘉奖各1次;2008年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2011年底被辽宁总队评为第二届 “十大深知兵真爱兵模范”;2012年3月被聘为抚顺市大学生学雷锋联合实践团导师;2012年5月抚顺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四奖章”; 2012年6月被评为2010年—2012年武警部队创先争优共产党员。

  滴滴汗水,串串脚印,记录着今天与昨天;层层叠叠,平平仄仄,述说着伟大与平凡。

  张光付当兵以来,始终不忘刚入伍时在雷锋纪念碑前的那一次宣誓、那一次震撼。《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激昂旋律还在耳边回响,张光付已默默告诫自己:“雷锋能做到的,我也应该做到。”从此,这个从雷锋众多战友家乡走出来的青年人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在绿色警营中以坚实的脚步踏着雷锋的足迹不断前行。

  新兵集训结业后,张光付先是被分配到训练强度很大的机动中队。他的身体素质各并不是很好,可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耐力苦练素质,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高强度的锻炼,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成了中队的训练尖子和特战排的一名优秀班长。在参加抚顺市“7·31”抗洪抢险中,在跨区增援处置大连“8·14”群体性事件时,在担负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多次重大任务中,张光付始终勇打头阵,敢上一线,表现十分突出。

  2008年,张光付作为骨干被交流到主抓生产的三中队。领导找他谈话征求意见时,他就一句话:“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刚到生产单位,张光付无论在农田种植技术上,还是在禽畜养殖经验上,很大程度都属于门外汉。即使对一些常识有所了解,可顶多也就算是个“半拉子”。为了尽快掌握专业生产知识,他把每个月省下来的钱都买了相关专业书籍。不仅每天“细嚼慢咽”地消化刚学到的书本知识,还有意识地在田间地头的操作实践中揣摩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张光付还真成了农业生产方面的小专家,并且能够为驻地附近的群众提供先进的技术服务了。

  张光付立足警营,抓生产不忘习武。在生产中队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一些简易军事训练器材,为生产中队培养了一批训练骨干,使这个中队的军事训练水平提升了一大截。2011年张光付又被调回到机动中队,他在代表支队参加武警辽宁总队的搏击大比武中,与另一名战友联袂夺得了团体第三名。

  甘当警营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张光付入伍六年,工作岗位先后转换了几次,从战斗岗位到后勤岗位,从战士岗位到班长岗位,每到一处对他来说都有新科目,很多都得从零开始,都需要积极转变观念迅速进入新角色。然而,张光付在每次岗位转换时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组织上安排他到哪里他就愉快地去哪里,而且很快地成为那里的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张光付就是这样自觉地以雷锋为榜样,执著地坚守着一个当代革命军人的职责与使命,踏实工作、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爱警习武,苦练军事技能,勤学业务本领,把立足岗位奉献青春,视为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与幸福。

  像雷锋那样,以一颗钉的钻劲去对待工作

  张光付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就为自己的军旅之路定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成为一名让人说起来就竖大拇指的优秀军人。他在日记中曾经写道:“眼前的路已经清晰,勇往直前,决不犹豫,竭尽全力……”

  张光付深知,作为一名武警战士必须在军事素质上过硬。所以他不仅在集训中勤学苦练,而且还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加练”。午休时间,别的战士在宿舍里午睡,他却去操场训练:100次俯卧撑、100次仰卧起坐、100次推砖,再加上跑步、单双杠练习……每天他都要比别人多跑两三公里,每个战术动作都比别人多练好多遍。百练成精兵。正是这样日积月累,他才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真功夫。本来并不出众的张光付脱颖而出了。2007年,他升为士官,开始担任副班长。即使是当了班长之后,张光付在练兵习武上依然没有丝毫懈怠。“一枝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张光付在自我刻苦训练的基础上,对全班训练水平的提升倾注了巨大心血。在训练场上,他带领全班战士搏击训练,出拳、踢腿……一遍又一遍地示范,每一招都是那么凌厉,每一式都是那么标准,而且每一遍都是那么认真。

  由于张光付踏实肯干表现优异,大队领导征求意见后决定把他调入三中队,希望他能在生产中队发挥骨干作用。从全训单位突然又调到生产单位,按照常理来说产生点情绪也是难免的。比如,生产中队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白天去地头,晚上听蛙吼,天天扛锄头,啥时有盼头?”但张光付没有一丝抱怨。他刚调到三中队的时候,一下子面对100多亩大田、果园和菜地,再加上4亩多鱼塘,更有10多名等待他组织生产的战友,问题难题确实不小也不少。尽管他出身于农村家庭,念完初中打过两年工然后参的军,虽说不上娇生惯养,但对农事并不精通。但这仍然没有难倒张光付,别看他学历不高,却刻苦好学。他有一个“认死理”的应对办法:不会的就学,向支队请来的技术专家学,向自己买来的专业书籍学,向一起工作的战友学。每天午休,都是他学习生产专业技术的时间,从扣蔬菜大棚到给果树整形修剪,弄明白了就立即去实践。张光付是个十分节俭的人,用他的话说:“除了买点洗漱用品,我自己最大的花销就是买书。”刚入伍的时候,每个月津贴只有90元,他月月还能把大部分钱积攒起来。调到三中队后,有一次他一下子就买了100多元钱的书,内容全是关于种植养殖技术的。张光付经过大约3个月的刻苦学习和专研,基本成为了农事方面的行家里手,同时也成为了中队名符其实的技术指导。

  张光付作为一名军人,对警营情有独钟,就是在种庄稼上也表现出了兵的独有气质。他带领战友春耕夏耘。种大田,把每块地、每条垄都修整得笔直平整,就像是气宇轩昂的仪仗队;种蔬菜,先领着大家拉起白线,然后再一行行的比着栽,很有整齐划一的行伍气度。张光付不仅钻研种植、养殖,还喜欢兼学别样。生产中队农机设备多,一般情况下,维修和出了故障,都是请营房股的修理人员前来处理。一到这时张光付总是跑前跑后地帮忙,看不懂就直接张嘴请教,明目张胆地偷师学艺。后来,队里的机械设备再出问题,他自己先试着修一修,不行了再请人再学习。一来二去他还真出了师,不管是电工活儿、焊工活儿,还是其它什么的全能上手,干的并不比专业人员差。由于张光付在三中队期间的出色表现和工作业绩,他荣立了三等功一次。

  张光付不仅对领导交待的生产工作从不放松,对自己和全班的军事训练也从来没有放松过。生产中队毕竟不同于全训单位,在这里拿锄头时间肯定要多过拿枪的时间。到三中队的三年多里,他努力克服生产与训练的矛盾,从未耽误过自己和全班的军事训练。没有训练器材,他就自己动手焊单双杠,自掏腰包买来沙袋和拳击手套。白天生产空闲时间,领着全班战友一起训练;晚上业余活动时,他就自己进行单兵训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战友们:即使手拿锄头,我们也是军人。在三中队的三年里,张光付有近千个夜晚奔跑在月色星光下,与夜晚和汗水相伴,不管多么疲乏劳累,他都从未放松,更未放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光付的坚持获得了丰厚的习武成果。生产单位的张光付在全支队的考核比武中项项都闯进了前五名,写出了一篇支队史无前例的特殊新闻。2010年底,在全支队选新训班长的骨干考核中,张光付凭着器械、5000米跑、擒敌等多项考核的优秀成绩,被光荣地选调出来担任新训班长。此后,在5公里越野中,张光付成了支队领导口中的“黑马”,全副武装,他仅用18分钟就跑完了全程,比其他战士平均要快上三四分钟。有时为了保证全班的成绩,张光付主动帮战友拿枪,多背五六支枪、等于增加30多斤负荷,可这对他的速度并没有造成多大拖累,他照样快速跑完了5000米全程。一中队指导员郝俊利这样评价张光付:他的单兵素质,在全中队是数一数二的。

  像雷锋那样,以一片叶的情怀去关心他人

  以军事动作和青春励志为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播出之后,曾经在军营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说张光付很像剧中的许三多,也有人说他更像把战友当亲兄弟的班长史今,可是更多的人说他还是像雷锋。

  黑龙江入伍的战士于晶辉,分来中队不到一年就调换了三个班,成了不好管的“特殊人物”。调到张光付班里之后,他对新兵挺随和,对干部却不冷不热,让人很难接近。这些张光付都看在了眼里。一次,小于背着一袋茄子下台阶,一脚踩空,人摔了不说,还磕掉两颗门牙,张光付立即把他送到了医院。小于身无分文,张光付先请医生给他临时处置一下,自己偷偷跑到银行取出5000元钱为他交了住院费。通过这件事,小于无形中纠正了对干部的偏见。张光付趁热打铁,继续有意多接触小于,开展循循善诱地谈心引导,帮他改变了用以往个别经验,揣度干群关系的心理倾向。小于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取而代之的是高涨的热情,处处发挥出骨干带头作用。由于他各项工作表现突出,后来被中队提拔为副班长。

  战士杜宁波患有脚气,感染处经常发炎化脓,大口子一直裂到脚掌,走路一瘸一拐的。为了帮他治病,每天就寝前,张光付都端来一盆热水给他泡脚,还用针小心地挑破他脚上的脓包,挤出脓血后再涂上药。怕小杜晚上睡觉时弄脏被子,又用毛巾帮他把脚包起来。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护理,小杜的脚气终于痊愈了。

  张光付深知战士、真爱战士,大学生士兵孔辉动情地介绍说:“我们班长和蔼可亲,就像老大哥。我刚入伍的时候,到部队已经深夜了,大家都非常疲惫。是班长给我们打了洗脚水,没灯就摸黑给我们挨个儿洗脚。特别是集训那段日子,我们太累了,回到寝室倒头便睡。这时班长偷偷进来拿走要洗的衣服,洗完了放到暖气上烘干。要不是半夜起来上厕所看见了,也许永远都不知道班长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班里一有战士生病,班长每回都亲自照顾他们的起居,直到康复……”每当讲述这些事的时候,孔辉的眼里都闪着感动的泪花。

  张光付当班长四年多,始终以情带兵、关爱战士,先后转化重点关注对象14人。为解除战友的后顾之忧,安心服役,先后资助贫困战士及家属2万余元。仅在他带的班里,就有7人入党、2人提干、11人转改士官。大家都说:“深知兵真爱兵模范”这个称号,张光付当之无愧。

像雷锋那样,以一滴水的境界去服务人民

  张光付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家乡,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悉心照顾驻地附近的孤寡老人,为伤病残群众和特困户送爱心、做好事。有时候战友们和他开玩笑说:“助人为乐的好事怎么都让你小子给抢去了。”其实,不是张光付爱抢好事,是他把人民当父母一样时刻牵挂,遇到需要帮助的群众,他会本能地跑过去,从不犹豫。张光付自己也常说:“看到别人有困难,不主动帮一把就觉得心里难受。”

  2011年6月的一天,沈阳高坎镇中和村村委会主任叶仁鹏,带着村民申家福、赵淑芬老两口来到武警抚顺市支队一中队,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交到了中队指导员郝俊利手中。老两口眼含热泪连声感谢部队领导,说部队为他们培养出一个“好儿子”。他们所说的“好儿子”就是张光付。

  指针拨回到2009年8月。有一天,张光付陪战友到市中医院看病,在医院门口看到一位大叔吃力地背着老伴儿前来就医,张光付立刻跑上前去,替他背起病人走进医院,然后又跑前跑后地帮助挂号、就诊、交费。闲聊中,张光付得知大叔叫申家福,家离部队驻地不远。老伴儿赵淑芬2006年患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治病吃药把家里的积蓄都折腾光了。张光付把这些都默默地记在了心里,结识后不久,便一路打听着来到申大叔家。从此以后,张光付一有时间就去申家帮着做家务、干农活。接触多了,张光付又了解到申大叔也患有腰病,为支付老伴儿每年近万元的医药费,两个孩子只好外出打工。看着病歪歪的老两口,张光付心里酸溜溜的,周末往申家跑得更勤了。他还经常给赵淑芬买药和营养品,甚至多次送去现金。邻居们都夸申家老两口有福气,有个孝顺的“好儿子”。

  去年4月份的一天,张光付又去申家帮着干农活。和申大叔走在去田里的路上,碰到一位穿着破旧,双手拄棍,一步三歇的老人。申大叔介绍说,这位老人叫霍树林,今年52岁,是村里的特困户。他一家三口都有病,他本人患脑血栓多年,老伴儿弱智,22岁的儿子脑瘫,一家子是依靠微薄的低保费支撑着的。看着老人蹒跚的背影,张光付心里又多了一份牵挂。此后,再来村里看望申家的时候,张光付的手里便多了一份东西。他多次为霍树林家买药,送米、送油、送水果和营养品,还多次拿出钱来补贴霍家。张光付的爱心感动着霍树林一家三口,他们都知道遇上了好人,霍树林的老伴儿有一次竟冒出了一句“谢谢。”

  2011年5月的一天,张光付看完申家老两口,背着米,拿着油和水果去霍树林家,路上碰到了村主任叶仁鹏。当得知张光付的来意后,看着这个身着军装、满头大汗的小伙子,他感动得对张光付一再表示感谢。在和叶主任聊天时,张光付又得知村里还有几户特困家庭。在他的要求下,叶主任带他去看了这几户人家。张光付看后又是一阵心痛。特困户张勤子40多岁,从小弱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73岁的赵庆奎,一辈子无儿无女,没有经济来源不说,还有一只眼睛患疾;47岁的张明辉患有软骨病,20余年卧病在床。

  张光付回到中队便列了一个帮扶计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有空闲就拎着慰问品往中和村跑,这次看这两户,下次看那两户……成了村里特困户共同的“儿子”。

  张光付帮助驻地附近的伤病残群众和特困户,被誉为人民的儿子并非是从中和村开始的。那还是2008年7月的一天,张光付正在中队的大棚里干活,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偶尔一抬头,见离大棚不远处,有个小孩儿正吃力地推着自行车,在泥泞的土道上冒雨赶路。张光付立即向中队请了假,回到班里拿起自己的雨衣,一路小跑着追上去给小孩儿披上,顶着大雨将他送回到高湾开发区大泗水村的家。在小孩儿父母连声道谢中,张光付发现小孩儿的母亲腿脚好像有毛病,细心的他一问,没想到这家竟有那么多困难。小孩儿的父亲叫郭俊明,母亲叫赵荣华,两口子都患有腰间盘突出,严重时走路都成问题。郭家有50余亩山坡地,机械上不去,春种秋收都得靠人力,一家三口每年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劳动强度。

  既然碰上了就要帮!从那以后,张光付经常抽空请假帮郭家干农活,有时看到地里的庄稼长势不好,他就自己掏钱买化肥帮郭家追肥。2009年5月,赵荣华老毛病又犯了,而且非常严重,必须住院治疗。张光付得知后,立刻从工资卡里取出4000元钱,给赵荣华交了住院费。住院期间,张光付还多次带着药品和营养品去看望她。郭俊明一家感受着张光付的无私奉献,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为了表达谢意,郭俊明一家专程给武警中队送来一面锦旗,上书 “新时期的活雷锋,人民的贴心儿子”。这是郭俊明一家人的心里话,也是所有受支助家庭对张光付发自内心的赞美!

  像雷锋那样,以一团火的热情去回报社会

  张光付自从进入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以来,一直自觉地以雷锋为榜样,始终坚守着与人为善,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把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以一团火般的热情去回报社会。

  张光付的事迹不仅在驻地传为美谈,也在家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8年5月,张光付休假回河南老家的时候,他从家人口中听到了同村韩志家的事。小韩自小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条件艰苦,但学习成绩优异。韩志家考上大学后,他80多岁的奶奶想借钱供孙子上大学,可东拼西凑借了不少家,上大学的费用还差一大截。听到这些,张光付二话没说,背着父母从自己存了两年多的津贴中,拿出10000元送到小韩奶奶的手中,使韩志家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之后,在韩志家读大学的三年里,张光付又每年至少拿出2000元钱,帮助他完成了学业。如今,小韩已经进入实习阶段即将毕业了。说起“恩人”,韩志家非常激动,感激的话像泉水一样流出他的心中。最后,小韩说:“等我以后工作挣钱了,也一定要像张光付那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资助像我一样上不起学的孩子。”

  刘黑玄与张光付是同届兵,2007年12月从三中队退役后回到原籍。2009年7月份他又从家乡返回抚顺,在部队驻地附近的村子承包两个大棚种蘑菇。可是他对菌类养植技术不太精通,也不大擅长经营,结果不长时间赔了30000多元。刘黑玄家庭条件本来就不怎么好,除了没工作的妻子,还有个刚满一岁嗷嗷待哺的幼儿,两口子被眼下的困难压得愁眉不展。张光付得知后,马上拿出2000元钱救助他们。当刘黑玄决定回老家时,张光付又托人帮着买了两张火车票送过去,感动得刘黑玄夫妻都流下了热泪。

  在张光付的生活中,不仅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就是在水与火的面前他也能经受住生死考验。

  那是2009年6月,张光付休假在家。一天中午吃过饭,他正准备下地干活,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喊:“着火啦!”他立即冲了出去。张光付看到离家300多米的地方,火光卷着滚滚浓烟直冲天空。他回身绰起一把大扫把,三步两步就跑到了救火人群的前面,顶着扑面而来的浓烟和焦糊味儿,冲进热浪烤人的火场,将扫把抡圆了猛劲儿扑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张光付头发燎着了,脸上、腿上烧起好多处水泡,疼得他一宿睡不着觉。老母亲一边为张光付敷药,一边埋怨儿子“傻”,掉下了心疼的眼泪。

  2011年4月30日上午,休假的张光付和家人一起上街赶集。在排子河堤坝旁的路上正和遇到的邻居聊家常,突然听到有人惊呼“救命”,顺着呼喊声望去,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儿掉进了河里。孩子一点点往下沉,一点点漂离河坝。张光付毫不犹豫地跑上堤坝,一个猛子扎进3米多深的河水中。4月份,地处豫南山地的彭桥正是乍暖还寒时节,河水冰冷刺骨。衣裤都没来得及脱的张光付没有退缩,瞅准目标直奔孩子游过去。当张光付将孩子举出水面,游上岸时来,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浑身瑟瑟发抖。他抱着小孩儿四处张望,忽然发现附近有一辆摩托车,就飞跑过去,求司机帮忙把孩子送到了邻村诊所。经过争分夺秒地抢救,这个5岁孩子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一时间,从排子河坝到乡卫生所,人们对抢救孩子的武警战士交口称赞。孩子的亲人更是激动得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只一迭连声地说:“谢谢,谢谢!”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张光付身在绿色警营,引吭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以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彰显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的风采。张光付,这位虽不是雷锋却酷似雷锋的当代军人,正与众多时代楷模一道,引导和激励人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刘骁鹏 裴晓伟 闫庆文)

  作者感言: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修女特蕾莎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诚然,学雷锋不需要特定的日子,也不需要特定的场所。学习雷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将这个信念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天,就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传承。张光付同志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是把雷锋精神融进了自己的血液,在点滴之中为世人诠释什么是爱,什么是真善美。

 

《献给张光付的赞颂词》
无上光荣的光
无悔付出的付
他以爱心为柴
让名字有了暖人的温度
相助于鳏寡老人
解囊于寒门学子
救人于危难关头
带着爱心冲锋
和平年代亦为真英雄
披一身橄榄绿
跟雷锋零距离
他用自己的方式
完成最漂亮的“士兵突击”。

上一篇: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路东段61号  邮编:113001 / 电话:86-24-56658816
传真:86-24-56658806  交通:乘市内公交车15路、807路、83路、40路、37路车到雷锋纪念馆下车即是
版权所有: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2012-2020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辽ICP备2021005049号-1  辽公网安备21040402000011-号

 

这是描述信息

友情链接  学习强国网  中华先锋网  中国雷锋网  雷锋网  雷锋精神  在线中国文明网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