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站内搜索:

保定天气预报 - TianqiAPI.com
今天是:

欢迎光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搜索
确认
取消
logo

徐金英

  • 分类:第四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31 10:47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传说,每一位天使都有一双翅膀,因为有了爱,天使的翅膀不再用来飞翔,而是用来避护自己的孩子。于是,她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留守天使。

徐金英

【概要描述】传说,每一位天使都有一双翅膀,因为有了爱,天使的翅膀不再用来飞翔,而是用来避护自己的孩子。于是,她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留守天使。

  • 分类:第四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31 10:47
  • 访问量:
详情

留守天使育山娃

——记新宾满族自治县旺清门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徐金英

 

  传说,每一位天使都有一双翅膀,因为有了爱,天使的翅膀不再用来飞翔,而是用来避护自己的孩子。于是,她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留守天使。

  徐金英就是这样一位“天使”。

  十八岁,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但在命运面前,她却选择留下来,留在了生她养她的南窑村,做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二十六载,她把满腔热情奉献给了孩子,让村里的孩子们像庄稼一茬茬成熟,沿着她目光筑成的路,肩负祖国的希望奔向四方。

  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后,她和同为乡村教师的丈夫调到旺清门镇九年制一贯制学校,完全可以迁居到镇上住,结束村与镇之间的往返奔波,但是,她却执著地坚守在南窑村,拴住她心的是一句源于农村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当代新词语:留守儿童。

  进城,进工厂

  别了村庄,别了老娘

  留下孩子

  长成孤独模样

  农民工的诗句,震撼着她的心。

  为了不让留守在村里村外的十五个孩子“痛着成长”,她在南窑村自己家办起了“留守儿童南窑之家”,为留守儿童构筑了一个    温暖的“家”,把母爱播入十五个孩子的心田。

  留在南窑

  一个人的大学梦碎了

  孩子们的希望却被她高高托起

  人生是一条路,会遇到很多个十字路口,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是    一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将决定你的明天如何。1984年,十八岁的徐金英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1968年,徐金英出生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旺清门镇南窑村,她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能考上大学。198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从村小学到镇中学,再到县重点高中,她离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越来越近了。当年,考县重点高中满分600分,她的成绩是551分,三年后考上大学似乎不是问题。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到县重点高中就读不到一年,她突然病了,长年累月的苦读,过度劳累,让她患上了眩晕症,头疼时眼前一片漆黑,无法上课,不得不休学回村,这成了她命运的拐点。

  在家里休养了半年,徐金英的病情有所好转,就在她准备重返县重点高中的时候,村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调走了,班里的学生没人教,成为一片散沙。村支书代志友找到徐金英家里,恳求她去给学生做几天代课老师,先把没人管的孩子拢住,等上级派来新老师就放她走。徐金英想,就是代几天课,自己晚几天重返县城没关系,便答应了村支书。当她第一次走上神圣的三尺讲台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课,她一“代”就是十三年。

  代课半个月后,徐金英开始着急了。上级迟迟派不来新老师,南窑村又找不出第二个代课人选,新老师找不到,她就走不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她再不能耽误重点高中的课程了,为了自己的前程,她决定撂挑子不干了。她代的是六年级毕业班,班里的学生们听说她要走了,都打了蔫。就在徐金英要去县城的前夜,学生们堵在她家门里、窗下,也不说话,投向徐金英的是企盼的目光和无声的眼泪。

  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让她的心震颤了。

  走,还是留?十八岁的她遇到了人生最难的一道选择题。

  是去重点高中读书,还是留下来代课,将决定她一生的命运。

  选择,需要放弃,是放弃自己的前程,还是放弃孩子们的前程?这样的“拉锯战”在她心灵深处展开,交锋得很激烈。最终,她选择了孩子们的前程。

  既然选择了孩子,就必须放弃自己。徐金英从做代课老师那天起,就义无反顾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她将自己的大学梦寄托到每一名学生身上,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将村里孩子的希望高高托起,让更多的像她一样的乡下孩子上大学,代她去圆大学梦。

  在做代课老师的头两年,徐金英的眩晕症并没有完全康复,在给学生上课时会眼前发黑,大脑会出现空白,但她却从未少给学生上一节课。她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如果晕倒在课堂上会给学生们造成什么影响,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傲然屹立在三尺讲台上,象一支绽放的红梅。当年,她班在升初中考试中获全镇第一名,她个人荣获镇政府“教师新秀”称号。

  徐金英在南窑村做了十九年小学老师,前十三年代课,1997年才转正。十九年里,她由一名少女变成了妻子、母亲,无论自己角色如何变幻,她对村里的孩子们始终如一。

  班里有一名男生叫陈勇,徐金英见这个男孩体质弱,又不喜欢运动,多次向他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却不凑效。于是,徐金英身体力行,邀陈勇一起晨练,每天早上与他一起在村里跑步、打羽毛球,锻炼完就在小河边为陈勇辅导功课。日子久了,陈勇喜欢上了运动,体质增强了,成为班里的三好学生。

  班里的女生王敏有一个毛病,就是在课堂上爱睡觉,尤其在下午,趴在课桌上睡了谁也叫不醒,就是父母打她,她也改不掉这个毛病。徐金英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女孩嗜睡并非不爱学习,而是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她在课堂上睡了,功课落下了。为了不让王敏的功课落在同学们后边,徐金英决定给王敏单独开小灶,每天放学后单独留下王敏,给她补课,一补就到天黑。有时还到王敏家里去给她补课,让王敏的父母十分感动。

  1988年,徐金英结婚了,她选择了志同道合的头道沟小学老师王邻为终生伴侣,家就安在南窑村父亲赠给他们的一间小草房里。一年后,他们的女儿王宝鸿降生,徐金英当时在学校里教的是毕业班。她坐月子,学校找不到代课老师,学生们得不到必要的辅导。眼看着自己的学生没人管,她心里十万火急,坐月子没几天就丢下女儿去学校上班。老人劝她,“女性休产假,天经地义。女人产后必须坐满月子才能恢复健康,早出月子会受到风寒,影响后半生”。她不顾老人的劝阻,将自己的健康抛在脑后,她没有享受到城里女职工产后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只坐了二十天月子,就将未满月的女儿交给自己的奶奶,回到了班里。

  女儿王宝鸿上学后,一直是徐金英班里的一名学生,然而,在母亲的关怀下,她凡事必须走在同学们前面,老师辅导作业时她总是排在最后,班里被表扬的同学从来没有她,被批评时她总是第一个,为此她心里充满“委屈”。

  一天,女儿与一名女同学不小心同时从滑梯上摔下来受了伤,徐金英抱起女学生跑去村卫生所包扎,却将女儿丢在一边。当她从卫生所里回来,看见女儿仍站在滑梯旁,嘴角流着血,眼里流着泪,直至诘问了一句:“妈妈,我是你亲生的吗?”

  是啊,做了女儿六年的班主任,她确实亏待了女儿。

  徐金英做代课老师每月挣30元零5毛,丈夫的月工资只有70元钱,两口子既要贴补老人,又要花钱供养孩子,家里经济拮据,日子过得很苦。秋天,夫妻俩上山去打柴,女儿没人看,他们就把女儿放在山下,直至天黑下山。那几年,南窑村家家户户发展人参,人称万元户村。姐夫劝他们搞点副业,两口子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无暇顾及。秋天,姐夫卖了六麻袋人参,每袋卖了2000多元。奚落她俩说:“我的一麻袋人参顶你们几年的工资呀?”

  徐金英与丈夫的日子过得虽苦,但夫妻俩却乐在自己的事业中。

  冬天的早上,徐金英五点钟起床给丈夫做饭,然后去班级给学生们生炉子,生好炉子后叫女儿在班里看着炉子,自己回家给丈夫往饭盒里装午饭,让丈夫骑着自行车去头道沟小学上班。丈夫走了,她与女儿匆忙地吃一口饭,就上学了。

  在徐金英代课的十三年里,她表面上不说,脑海里一直纠缠在一个私念,去掉“代”字,转正为正式老师,这样她的工资待遇都会大幅度提高。但是,为了“转正”,她却将荣誉让给了别人。学校里有一位老代课教师,在村里干了大半辈子代课老师,也没有得到过“优秀教师”、“先进个人”荣誉证。没有荣誉证就转不了正。为了那位老师早日转正,徐金英将自己该得到荣誉让给了那名老教师。让老教师顺利地“转正”了。

  徐金英婚后一直住在父亲给予的小草房里,直至十年后小草房实在不能住了,夫妻俩才向亲友借了9000元,在村里买下了三间二手房。1997年,徐金英从抚顺市师范民师班毕业,终于转正了,而她却将当月所发工资290元全部捐给了正在遭到洪水灾害的南方。

  2001年,徐金英被调到头道沟小学,与丈夫同在一个学校。夫妻俩每天都往返十几里山路上下班,风雨无阻。逢严冬大雪封山,他们夫妻俩四点钟就起床,安顿好女儿,打着手电筒,头顶尚未隐退的寒星,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雪窝子里。在这样的天气里,他们要走上三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在学校的签到簿上却从未有过夫妻二人迟到的记录。

  徐金英做了二十六年乡村教师,从未计较过自己付出了多少艰辛,她所教的班级每次统考均在全镇榜首,2008年她所教的语文和数学在全县统考中名列全县第一,她的敬业精神得到同行、领导和家长的好评。

  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代课八年后的1992年,她的学生陈勇考上了东北大学。这一年高考作文题是阅读材料,选写两题,其中就有“运动鞋”,陈勇自然联想到了他的小学老师每天早上陪他“运动”的情形。到2009年,徐金英教过的学生已有二十六人考上了大学,对于这些孩子,她如数家珍。王炎考入了中国政法大学,王新考入天津大学,陈晨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林杉考入南京大学,王敏考入沈阳师范大学,还有,她的女儿王宝鸿考入了沈阳行政大学。

  陈勇、王敏等学生考上大学后,第一个跑到徐金英家里来报喜,感谢老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为他们打下的扎实知识基础。逢年过节,孩子们还会买些小礼物、贺年卡从远方寄回南窑村,给他们的小学老师。望着这些小礼物,徐金英心中感慨万千。

  她当年的高中同学,几乎都考上了大学,如今工作在四面八方,地位比她高,生活得比她好,对于自己当年没有重返县重点高中,她却从未后悔。最让她骄傲的是,当年她放弃了大学梦想,自己的学生却替她圆了大学梦。

  最让她自豪的是,她选择留在了南窑村,让自己的大学梦碎了。但是,她却用自己的双手将村里孩子们的希望高高托起,让他们梦想成真。

  守在南窑

  一位“爱心妈妈”

  为十五名孩子构筑一个温暖的家

  2006年,旺清门镇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村里再没有小学,十里八村的孩子们每天上学坐“校车”(通往各村的长途客车),调到镇上任教的徐金英夫妻俩为了比学生们提前到校,每天骑一辆摩托车往返于南窑村与旺清门镇,风里来,雨里去。丈夫考虑到夫妻俩年复一年的往返奔波太辛苦,打算将家从南窑村搬到镇上,徐金英却对丈夫说了“不”。

  为什么?

  徐金英给丈夫讲了一件小事。

  她生在乡下,从小就省吃俭用,舍不得往自己身上投资一分钱,自己用布缝制一个小钱包,用别针别在裤子上。这个细节被两个学生发现了,母亲节这天,两个学生凑了几元钱给她买了一个小钱包,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了她。

  震撼她的不是钱包,而是两个学生的身份:留守儿童。

  两个学生的父母都打工在外,他们把老师当成了“母亲”。

  这件事触动了徐金英的心。作为班主任,她对班里的留守儿童太了解了,他们生活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亲戚身边,生活上缺人照顾、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大部分是“双差生”。她心疼这些孩子,在校期间尽力帮助他们,可孩子们放学后散落在各村,她想送去关爱,鞭长莫及。眼见这些孩子变得自卑,孤独,逆反,直至逃学,她十分焦虑,扪心自问,如果自己的女儿是这样一名留守儿童,不能健康成长,她怎能心安?

  女儿自考上县高中后,就象一只离窝的小鸟飞走了。作为母亲,徐金英无时不刻地牵挂着离家在外的女儿。那么,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呢?他们都是自己的乡里乡亲,他们在为祖国建设、为家乡的发展外出打工创业,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可他们又在为留守在家乡的孩子牵肠挂肚,为孩子的成长忧心。徐金英决定了,她要将母爱投到留守儿童身上,为外出打工的老乡解除后顾之忧,利用南窑村自己家的三间房为留守儿童办一个“家”,把村里村外的十五名留守儿童都吸收进来,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在这个“家”里健康成长。之所以把这个“家”安在南窑村,是为了方便照料村里的留守儿童。

  她详尽地向丈夫谈了自己的计划,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义务关爱孩子。每星期六接十五名孩子回“家”,节假日和寒暑假每两天回家一次,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一点,让孩子在“家”里感受温暖,享受母爱。作为“妈妈”,她要给孩子们检查作业,辅导功课、心理咨询、精神关爱、养成教育、生活关心、特长教育,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帮孩子们打亲情电话,开展亲情视频聊天,对孩子进行成长全程呵护。

  丈夫了解妻子,妻子富有爱心,平时就给予乡里乡亲许多无私的援助,作了二十六年乡村教师的她,对于孩子有一种特殊的爱。他支持妻子,全力配合妻子,2007年秋,他们将南窑村的三间房子装饰一新,创建了“留守儿童南窑之家”。为了让留守儿童能与自己远在天边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夫妻俩花掉四千多元为这个“家”添了一台电脑。

  徐金英创办“留守儿童南窑之家”,不图名,不图利,不收孩子一分钱。每周活动,她都派丈夫骑摩托车去接外村的孩子来家里,不应时就干脆打车。每次孩子们来家里活动,她都要为孩子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孩子们在她这里吃饭也是免费的,她一年为孩子们准备300斤大米。孩子们在她家里给远方的父母打亲情电话,电话费都由她出。她还为孩子买来图书、杂志几十种,购置象棋、跳棋、军棋、五子棋、辅导唱歌、舞蹈,还有文体用品笛子、毽子、足球和画笔,让孩子们在“家”里快乐成长。孩子们每次回家,她都带孩子们举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站在国旗前讲话,增强自信心与使命感。

  十五名留守儿童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最缺失的就是亲情。在徐金英家里,他们享受到了久违了的亲情,特别依恋这个“家”。

  二年级学生代浩锋,自从进了这个“家”就天天盼着过周六,没到点就早早来到徐金英家里。他父母离异,父亲出国打鱼,母亲在山东打工。他跟爷爷奶奶生活,远在山东的母亲想她,就偷偷地把电话打到徐金英家里。徐金英每个周六都叫代浩锋到家里来,主动用自家的电话与他母亲联系,叫母子俩通话,一年打掉话费五百多元。

  代浩峰第一次通过徐金英家的电话听到母亲的声音,他哭了。电话那边的母亲也泣不成声。与儿子通话后,她叫儿子将话筒交给徐金英,动情地说:“徐老师,把孩子托负给你我就放心了。”

  五年级学生崔湘镇同样对这个“家”充满依恋。他的父母也离异了。母亲出国,父亲在浙江打工。自从徐老师家里买回电脑后,他就盼着通过视频看到几年不见的父亲。在南窑村上网线路不畅,但经过徐金英与丈夫的调试,终于可以视频聊天了。徐金英费尽周折,终于与崔湘镇远在浙江的父亲取得了联系,跟他约好了时间,叫他在打工地找一家网吧,届时与儿子在视频中“见面”。当崔湘镇通过徐金英家的视频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时,泪水夺眶而出。他不仅通过视频见到了父亲,还见到了在外打工的姑姑。

  徐金英赋予孩子们的爱如炽热的阳光,融化了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冰霜,孩子们像一棵棵春回大地后苏醒的小草,在母爱的阳光下,快乐地成长着,每个人都有长足的进步。

  五年级女生万禹彤内心对徐老师充满了感激与愧疚。他的父母离异了,父亲去韩国打工,需要公务员做经济担保,就找到徐金英夫妻,请求他们给自己做十万元的经济担保。十万元对于徐金英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为了同乡早日致富,他们还是答应了。没想到父亲出国后就违规了,徐老师两口子被告上了法庭。徐老师贷款七万元,替她父亲还上了债。对于徐金英这位爱心妈妈,万禹彤既感激,又觉得对不起徐老师。最初来徐老师家,她总有有一种负罪感,很孤独,不愿说话。

  徐金英知道万禹彤的内心所想,从不在孩子面前提钱的事,对她的父亲也没有一句怨言。她知道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她对症下药,开展了“夸夸自己”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进行成长进步周汇报,孩子来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夸夸自己,每个孩子将本周在学校、社会和家庭哪些方面进步了进行汇报,然后大家点评。徐金英通过这个活动发现每个孩子每周都有闪光点,她还用电话或亲自家访核实情况,每月评出一名进步之星,发奖状和奖品。有道是,孩子进步是夸出来,看到十五个孩子在夸夸自己活动中一天天茁壮成长,徐金英感到很欣慰。尤其是万禹彤,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还当上了美术组组长。她奶奶说:“我们禹彤现在可爱说话了。”

  徐金英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她采取“三多”、“二知”、“一沟通”的办法与孩子们交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2009年与留守儿童谈心78次;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和点里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2009年家访21次。“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她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如数家珍。“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2009年春节过后到现在,她共给在远方打工的孩子家长打电话交流25次。留守儿童于小文住在江东舅舅家,母亲外出打工回来了,徐金英夫妻俩买了礼品去江东看望,让于小文的母亲既意外又感动。

  作为“爱心妈妈”,徐金英给每个孩子母爱;作为老师,她更关注他们的学业。每次孩子们回到“家”里,她对学生在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辅导,给学生设计一个小册子叫问题与辅导手册,学生在平时把课堂上的疑惑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及时记在手册里,双休日带回来,与他们共同探讨及时帮助解惑,学生乐意问,她乐得教,此举得到家长的好评。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疑,对以前学过的没弄懂的知识点她系统的进行辅导。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进行培训。每周进行一次成绩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希望,使学生周周都有进步。徐金英家里有一面锦旗,这是留守儿童家长送来的,上面绣着两句话:“育才精英师表,爱心胜似母亲。”

  五年级女生王云婷,家是低保户,父母都有残疾。这孩子活泼好动,徐金英就让她做了音乐组长,培养她做主持人,每次活动都由她主持。她的美术作品还在县里得了奖。王云婷能得到这样的好成绩,是徐金英对孩子“特长培养”的结果。

  徐金英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业余兴趣爱好,每周活动丰富多彩。

  孩子们回到“家”里,她带领孩子搞知识竞赛、口头作文、故事会、诗歌朗诵,还有法制小品表演,法制教育手抄报、法制书画展,并以学生名字命名成立了“邢林长跑队”、“湘镇足球队”、“宇桐美术组”,让孩子们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展五好小公民教育,将“五小”内容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孩子们自愿成立了环保小组,每天课余和午休时间,在教学楼里或操场上拾垃圾,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开展感恩系列主题教育,给父亲写一封信,给老人洗一次脚,每日帮助老人做家务,每学期评出两名好孩子,这项活动深受家长欢迎,家长们都说:“孩子自从来到徐老师家里活动以后,懂事了。”

  三年级男生陈锌雯,父母离异后,双双不知去向。陈锌雯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里穷,生活苦。春天种地,徐金英看到他家买不起化肥,就和爱人商量,给陈爷爷送去500元,叫他买化肥,并告诉他钱不用还了。冬天到了,徐金英看到陈爷爷穿着打着补丁的破旧棉衣,十分寒酸,亲自上县城花四百元钱给他买了一件羽绒服。老人含着眼泪对徐金英两口子说:“我活了大半辈子,这是第一次有好心人到我家里来看望我和关心我这个家庭,你们放心,再苦再难,我一定把锌雯抚养成人。”秋天,陈家祖孙给徐金英送来一小包蘑菇,陈爷爷动情地说:“我们没什么送你们的,这是我和孙子上山捡的一点蘑菇,你们一定要收下。”

  对留守儿童家庭出现的困难,徐金英给予了倾力关怀。留守儿童肖振宏家住在旺清门镇,父母都在上海打工。父母希望他能去上海念书,可转学手续十分繁琐,他们打电话来求徐金英帮助跑手续,她和丈夫开始在镇里四处跑,跑健康证,汇档案材料,发传真,自己搭上一百多元,费尽周折,终于将这孩子送去了上海,让他回到了父母身边。

  徐金英自2007年秋创办“留守儿童南窑之家”至今,已经花掉了很多钱。为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到留守儿童家庭慰问,每位留守儿童过生日都是在她家里集体过,她除买生日蛋糕外,还要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2008年元旦和2009年元旦,她两次把学生爷爷、奶奶及代理家长请到家里搞联欢。2009年5月23日,徐金英夫妻出资带着十五名孩子去新宾永陵满族风情园去开展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快乐,开阔眼界,沐浴爱的阳光……

  2009年,徐金英被评为抚顺市十佳好母亲、抚顺市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新宾满族自治县优秀教师。

  从十八岁起,徐金英像一朵朴素的山花,开在三尺讲台边,开在乡亲们、孩子们感激的心里。她还记得,有一次她问“家”里的孩子,家是什么?孩子朗诵了一首诗:家,是一轮太阳。爸爸妈妈欢乐的笑容,合成一缕温暖的阳光。

  徐金英知道,从古及今,家是爱的聚合体,试看天下之家,皆为爱而聚,无爱而散。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她为留守儿童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家,因为她有爱。她知道只要自己身边还有留守儿童,这个“家”就不会解体,就会存在下去,因为她的爱无穷无尽。(作者:解良)

  作者感言

  2007年央视春晚,一群农民工子弟朗诵了他们的诗篇《心里话》,真诚的眼神,真挚的感情,寥寥数语,深深打动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心,许多人落泪了。

  在南窑村一户普通的民宅里,与家人一起享受“精神年夜饭”的徐金英被孩子们的《心里话》震撼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那句“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让她将目光投向村里、村外,投向了那些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身上。仿佛看到了孩子们自卑与自强交织的眼神,仿佛那句“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铿锵的诗句就出自他们之口,心情随之变得沉甸甸的。于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她的家变成了“留守儿童南窑之家”,她成为十五名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她的家。这是一个看上去十分朴素,却给了十五个留守儿童尊严、温暖,让孩子们延续了父母的坚强,在这个家里茁壮成长;这个家给我们国家的未来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图画,除却了外出打工的乡亲们心头那份沉甸甸的牵挂。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道出了一个山村女教师,一位爱心妈妈的《心里话》。它,将成为时代的记忆,被人们永久珍藏。

 

《献给徐金英的赞颂词》

 

妈妈不在,您是“临时妈妈”

妈妈是“临时的”,可爱是一样的

家人不在,这是“临时的家”

家是“临时的”,可温暖是一样的

您把我们拢在怀抱中

我们成长在爱的阳光下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路东段61号  邮编:113001 / 电话:86-24-56658816
传真:86-24-56658806  交通:乘市内公交车15路、807路、83路、40路、37路车到雷锋纪念馆下车即是
版权所有: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2012-2020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辽ICP备2021005049号-1  辽公网安备21040402000011-号

 

这是描述信息

友情链接  学习强国网  中华先锋网  中国雷锋网  雷锋网  雷锋精神  在线中国文明网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