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站内搜索:

保定天气预报 - TianqiAPI.com
今天是:

欢迎光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搜索
确认
取消
logo

张敬芝

  • 分类:第二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31 20:2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去年教师节前的一天,抚顺县救兵乡小东中学初三·一班老师张敬芝正在办公室里埋头批着学生的试卷,突然,放在一旁的手机响了起来。

张敬芝

【概要描述】去年教师节前的一天,抚顺县救兵乡小东中学初三·一班老师张敬芝正在办公室里埋头批着学生的试卷,突然,放在一旁的手机响了起来。

  • 分类:第二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31 20:28
  • 访问量:
详情

师德楷模

———记抚顺县救兵乡小东中学教师张敬芝

 

  去年教师节前的一天,抚顺县救兵乡小东中学初三·一班老师张敬芝正在办公室里埋头批着学生的试卷,突然,放在一旁的手机响了起来。“喂,你是小东中学的张老师吗?我是省教育厅的,我们已经为你买好了去北京的火车票,请你明天早晨8点到我们这儿集合”。

  放下电话,张老师正纳闷间,校长唐俊走了进来,向张老师把事情说了个明白。原来,张老师是作为2007年抚顺市唯一的全国模范教师,要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

  时隔多日了,张老师还常常沉浸在那天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一幕幕情景里……

  8月31日这天,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齐聚中南海怀仁堂,就在大家站好了正猜测着会被哪位领导人接见时,只见门口边的两排卫兵“唰”地立正,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从正门走了进来,后面紧跟着的是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掌声在这一刻自发地响起。她,张敬芝,就站在第二排的左侧。胡锦涛等领导人进来时,她看得是那么真切,感觉离得是那么近。“这就是总在电视上看到的胡锦涛总书记吗?”“我这不是在做梦吧?”当胡锦涛握到她的手时,她激动得心都快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胡锦涛笑着问:“你是哪里人?”她说:“辽宁人。”胡锦涛听出了她的口音:“你是东北来的。”然后又关心地询问:“你们那里还收不收学费?”她回答说不收了,胡锦涛又问:“工资能按时开吗?”她说能。

  就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已全文刊登),除了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外,还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希望:一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从抚顺市区出发,向南驱车40多分钟,就能到达抚顺县救兵乡。近些年,这里大力发展地板加工和铁矿两大支柱产业,使得集体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全乡2.4万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救兵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板之乡”。

  按着省政府“一乡一校”的规划和部署,抚顺县共有16所中学。小东中学是救兵乡唯一的一所中学,共有教师46人,在校学生580人。近些年,令小东中学在全县远近闻名,除连续4年中考升学率均列全县第一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所学校里有个老师叫张敬芝。

  学生们说:能进张老师的班,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高中。

  家长们说:把孩子交给张老师俺们放心,她对孩子比家长还好!

  科任老师说:张老师是个最好合作和沟通的班主任。

  校长说:如果全校老师都像她,就可以不用我这个校长了。

  她自己则说:学校和企业不一样,教师和工人不一样。工人生产出次品,也就是个次品而已;教师如果带不好学生,可是要耽误人的一生。

  开完会,张敬芝当天就从北京返回,因为还有学生在教室里等着她。而她去北京见到了胡锦涛、胡锦涛和她握过手的消息,也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山乡间一夜传开了。

  25年里,她把全部的热情都倾注给了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从未耽误过一天班。

  也许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张敬芝在25年的教学生涯里频出“奇迹”:凡是她带的班级,总是全校最好的;凡是她教的学科,在全县(乡)中考、统考中,成绩总是第一。有一位女同事开玩笑地说:“如果她的班要是不得第一,那就不正常了。”

  在采访中,记者为找到“奇迹”的“谜底”,试着问了她身边的许多人,得到的答案有两个———领导和同事们说:“负责”;学生们则众口一词:“严加上爱”。

  张敬芝家的院墙几乎和学校的院墙挨在了一起,当初她买下这所房子,看好的正是这一点。从她家一出门往东走,用不上5分钟就到了学校大门口。

  提起张老师,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她有一个明显特点 ———不管什么季节什么情况,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的老师。25年里几乎天天如此,而且从未耽误过一天班。每天早晨一起来,她洗把脸就先到学校巡视一圈儿,看看班级早自习学生还有谁没到?哪个学生情绪有什么不对劲儿?班级有什么新情况?有时还顺便到其他班级去看看。见学生都坐稳当了,她再回家吃早饭,然后返身再回到学校。既便没有她的早课,她也是天天如此。学校陈老师的儿子在张老师班,一天,陈老师见儿子走得太早就问他为什么?儿子说:“张老师早在那儿了。”每到晚上,看着学生们都下晚自习走了,直至等到学生宿舍熄灯以后,她才往家走。

  说起来真的令人难以置信。25年,如此漫长的岁月,她未曾因私事请过一天假,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寒来暑往,我们说,一天两天可以,一个月两个月不难,一年两年也能做到,可是25年啊,她竟都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这要靠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和动力呢?

  让我们试着从张敬芝的成长经历、从她拥有这份工作的特殊机缘以及她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投入工作说开去。

  1964年2月,张敬芝出生在抚顺县救兵乡新堡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她还有一个哥哥。6岁那年,嫂子进了家门,随后,两个侄子一个侄女相继出生。全家8口人生活在一起,虽然穷困但却非常和睦。那时候,正在县里上高中的张敬芝回家一放下书包,不是给全家人洗衣服就是帮嫂子干地里的活儿挣工分。她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可是,非常懂事的她,看到父亲每月都要出去借钱供自己念高中时,她就感觉像欠了家人许多似的。所以,在当年大学只差几分没有考上时,很多人都复读了,她却选择了放弃。

  就在她对前程、理想已不抱任何希望了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遇,竟让她走上了神往已久的教师岗位。

  1983年8月的一天,小东中学有位教师休产假,急需找一名代课老师。乡里和学校的领导思来想去,一下子就想到了当时学历最高、刚刚高中毕业的张敬芝。

  张敬芝先是以一个英语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三尺讲台。那时候不用说别人,就连她本人也没有想到,从此以后,她就像块磁石被牢牢地吸附在教书育人这条大船上。每天家里、学校,学校、家里———短短5分钟的路程,划定了她普通却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至此应该说,是和睦的大家庭培养了张敬芝博大的爱心与仁慈,并把这种美德惠及到了学生身上;是从天而降的这份工作让她倍感珍惜,从而走上了爱岗敬业、无怨无悔、爱护学生、刻苦钻研的默默奉献之路。她暗下决心:要干就得干到最好。从此,她把全部的热情都倾注给了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才代课不久,学校又安排她担任初二年级的班主任。这可是第一次带班啊。她感到压力最大的竟是班级里的学生太大了,怕不好带。是的,初二班学生和她这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的确也差不了几岁。果不其然,班级里有个男生先向她发难了,每节课都故意晚进教室,“哐———”地一声把门踢开,然后径直走向座位。一天下课后,张敬芝找到他,说:“咱俩年龄都差不多,我要是你姐或是你的亲戚,你能这样吗?”这句话一下子就触到了这名男生的要害处,以后,这名男生进教室再也没迟到过。

  聪慧的张敬芝从中悟出了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用亲情这个“杀手锏”来说服学生的灵验度。这一招后来被她在工作中屡试屡中。

  比如,她把班集体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她问学生:“你们都希望别人说你家好呢还是说你家不好?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呢还是个破大家?”每当有转来或刚入学的新生,张敬芝便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大家是有缘才走到一起,所以必须团结,和睦相处,彼此珍惜。家和才能万事兴。在她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同学们的感情日渐浓厚,班级的凝聚力日渐增强。

  张敬芝在工作中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原则:先教做人,再教学习。学生住校后,她要求学生每周回家时,看见三叔二大爷的一定要先问好。她让学生上别人那儿借东西时,都要先告诉学生怎么怎么说,等学生回来后她还要学生再复述一遍。

  她还经常利用班会、晨会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张庆新同学至今仍对那次主题班会记忆犹新。班级里有很多同学比着花零钱,吃雪糕,买饮料。这一情况被张老师发现后,她就在想用什么办法能让他们改掉这个毛病呢?有了!一次开班会,她先是让学生们自报自己本周一共花了多少零钱,有的学生多些,有的学生少些。当家境十分贫困的张庆新同学站起来,说他一分钱也没花时,很多同学在底下发出了嘲笑的“嘘”声。张老师使了个眼色让张庆新坐下。她开始给学生们讲道:“你们坐在这里读书,想没想到你们家人为供你们上学现在正在干什么?当你喝一瓶矿泉水、冰红茶的时候,想想你妈妈在喝什么?你吃雪糕的时候,想没想到你父亲正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她知道最重要的是要当场给学生思想“纠偏”:“张庆新同学一分钱也没花,说明他是一个孝顺、体贴的好孩子,我们应当支持他、赞美他才对,怎么能够嘲笑他呢?”说完了这番话,好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接下来,张老师趁热打铁,召开了一次“如何珍惜父母的血汗钱”的主题班会,使全班同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了转变和提高。后来的班会上,张老师又让大家报了几次一周花零钱的情况,结果一次比一次少了许多。

  播种就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张老师带的班不仅成绩最高,纪律最好,辍学最少,而且凝聚力最强。这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公认的。这点各科任老师们体会得尤其深刻。每逢县里来搞调研时,各科任老师都喜欢选择在张敬芝的班级上课,因为这个班的学生相对素质较高,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与老师配合默契,教学效果最好。有一次,县里来搞调研,各科任老师都选择在张老师的班级上课,她这个班主任反倒被“挤”得在另一个班上的课。

  有一次学校大扫除,张老师班的学生看见校长一个人在抹玻璃,马上给接过来并主动打扫起办公室来,接着又把相邻的老师办公室也打扫干净。

  学校每有大型活动如运动会等,最出“彩”儿的保证都是这个班。

  张老师不无自豪地说:班里的学生现在特护这个“家”,东西从来没少过。有个学生看见操场上有个笤帚,不用谁告诉自觉地就给拽回来了。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常红是张老师教过的第一届学生,现在市第四中学当老师。有一次她打电话给张老师说:“张老师,你那时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教我们怎么做人,我现在也在像你那样教育我的学生们”。

  按常理,居家过日子哪能没有个大事小情的?张老师25年里从没耽误过一个班怎么可能?说到这,张老师谈起了她的家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没有家人的支持,她也没有今天的成果。比如说,她母亲去世那天是个星期六,她正好要参加函授考试,嫂子等家人便瞒着她。等她考完试,家人已经等在了车站。星期天把母亲出殡完,星期一她又照常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她每天起早贪黑地“长”在了学校,家反倒像个旅馆,是她的爱人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务。

  25年来,她给予了学生太多太多的爱,对于学生们来说,她既是师长,又似妈妈和朋友。张老师说,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在学生眼里,从不化妆,衣着朴素,戴着眼镜,一笑一个酒窝的张老师是最美丽最可爱的。可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老师在什么事儿上对他们最爱,在什么事儿上对他们要求最严。

  班级里有个男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抽烟,张老师知道后找到他,可他说什么也不承认。张老师就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老是去厕所。一次,上课铃一响,张老师就站到了教室门口,等那位男生过来后,张老师问他抽烟没?他说没有。张老师让他张嘴哈气,也真没有烟味儿。一天,张老师又发现他去了厕所,她便跟过去堵在了厕所门口,出来时那个男生刚要把泡泡糖放进嘴里,立即被张老师阻止,再让他哈气,满嘴的烟味儿让那个男生无话可说,乖乖地承认错误并表示以后再也不抽了。

  张老师说,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要做到眼勤、嘴勤、腿勤。

  到了初二的时候,张老师发现班里出现了早恋苗头,还都是学习挺不错的学生。但她知道,这个阶段也是学生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这事儿管不管?应该怎么管?这个问题几天来一直在她的脑海里萦绕着。一天,张老师在县里上高中的女儿回来了,张老师在和女儿闲聊时提到了这个话题,女儿的一句话提醒了她。女儿说:“妈,这事你应该管,如果现在你不管,将来他们肯定恨你,说当初早恋老师都不管。”张老师认为女儿说的有道理,第二天便在班上大胆地说大胆地管了。有时她还故意到俩人面前佯装不知地讲别人早恋的后果。这招儿果然奏效,那两个学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没有再往前发展,早恋的苗头就这样被遏止了。张老师说,有一个不管,其他人就都效仿,那就容易成片啊。

  现在,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谈到这一话题时,张老师眼镜片后面的目光立即变得深邃起来。她讲了这样一件事,班里有个男生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生活,父亲经常喝完酒就打他,还往他妈那边推他,甚至逼他不让上学。他一气之下也不想再念书了。一天下午,这个学生突然不见了,这可急坏了张老师,她派了几名学生出去找,从他姥姥家找到他妈家,又从他妈家找到他自己家,终于找到了他。他和父亲一同被张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当看到他父亲对孩子那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时,张老师被激怒了,连急带气,心脏病犯了。看到张老师苍白的脸上极度痛苦的表情,那位父亲终于流下了忏悔的泪水。就这样,一名差点辍学的孩子又安心地坐在了教室里,全班37名学生一个也没少。张老师班成为小东中学历年来辍学率最低的一个班。

  同学们说,张老师太像妈妈了。初二时,学生们刚住校,新教学楼和宿舍里都还没有热水,张老师就天天在办公室里用“热得快”把水烧好,再灌到五六个暖瓶里拎到教室,学生们放学后把暖瓶拎回宿舍,第二天一早她再到教室里把空暖瓶取走。整个秋季和冬季,学生们用的都是张老师这样给烧的热水。

  女生何月说,有一年寒假,应家长恳求,张老师给10多个学生在家里补课。学生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听,张老师却站在冷飕飕的地下讲,让学生们很过意不去。中途休息时,张老师还买来瓜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嗑着。到了中午,张老师又亲自给学生们做饭。这样的情景直到一周后补课结束。

  唐家旺的校服裤子破了,张老师把女儿的拿来给他穿上;唐翠突然肚子疼,老师带她到诊所,垫上药费,一直看到她被妈妈领走;沈琦刚住校时不习惯,天天想家哭鼻子满嘴起泡,张老师每天中午都过来陪她,安慰她;因为有很多同学刚住校不习惯,张老师就天天到学生宿舍去。如果哪个同学因病没来上课,张老师必定到家里看望……

  这样的事真是太多了,张老师教过的每一个学生只要谈起来都会滔滔不绝。

  同学们说,张老师太像朋友了。有的学生心里话不和父母讲和她讲;课间活动时老师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女生下课后嫌“代销点”人多不好意思买卫生巾,就让张老师去给买,张老师不仅不要钱,还告诉她们这会儿应该注意些什么……

  有的学生说,对张老师是又爱又怕。爱是因为知道老师对他们太好了,怕是说她有时像“影子”一样,感觉时时在盯着他们,看着他们,谁只要犯一点小毛病,保证都躲不过她的眼睛……

  张老师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和亲和力,只要是她的学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和她亲密地融合在一起。

  今年毕业班的同学们都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初二那年,小东中学和救兵中学两校合并,为了让“两窝的孩子”尽快融合,学校决定要把各班打乱重分。学生们都忐忑不安,生怕再分不到张老师的班了。张老师更舍不得和学生们分开。她在给学生们上到最后一堂课时说道:“虽然我们不在一个班了,但还是在一个学校里,下课了,你们还可以来找我唠嗑啊”。说完,她先哭了,全班同学也都哭了。

  大凡学过师范的人都知道,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啊,张老师给予学生的这种浓浓的关爱,不正像那灿烂的阳光,温暖着一个个需要爱抚的心灵吗?

  25年来,她刻苦钻研,不断探索,所教的科目成绩始终居全县前列。有位同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张老师天生就应该当老师。

  张老师从登上讲台那天起,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是这么说的:“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家长放心地交给咱,咱得负好这个责,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升学)能多走上一个就多走上一个,否则,也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啊。”

  1984年秋季开学,张敬芝带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初一班,教英语。当时,由于农村受条件所限,学生选学英语,大部分学生便放弃不学了。张老师一边做学生思想工作,一边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并督促学生背单词、背课文……

  同时,她也一边工作,一边加紧英语的补习。每晚9点多钟她都跟着收音机学,硬是用两年时间,学完了《许国璋英语》一、二、三册。

  在三年后的中考中,张敬芝班刷新了学校记录:考上高中15人,中师、幼师4人。而在此之前,该校中考升学人数还从未超过10人。而且,她们班的英语成绩也是全县第一。

  这枚“双响炮”凌空炸响,在当时的小东乡引起了轰动,人们开始关注起她来,她也小有名气了。但从此以后,校长却遇到了犯难的事儿:走他的“后门”,想把孩子送到张老师班的家长们快要堵得推不开门了。

  在教学上张敬芝自有她的一套“打法”———十分注重补打基础。孩子们入校时成绩差距大,为了让成绩低的同学中考时能赶上来,在初一时她就结合教材,哪里基础差就给补哪里,让他们“听得懂,吃得饱”;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强化重点知识,让他们“吃得饱,消化了”,从而为初二、初三的同步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中三年里,张老师利用早、中、晚给学生补课,这是学生们感到最习以为常的事了。

  有人可能要问,张敬芝的学历并不算高,为什么却能把课教得这么好?同在一个数学组的刘大勇老师说的一番话,或许会让我们得到一点答案。刘老师说,张老师是个钻研型的老师,她经常和我们探讨一些问题。她备课时总在教材的重、难点上下工夫,怎么突破?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而且,她把教材把握得特别透,讲课前的题她都会亲自做一遍。

  难怪学生们说,张老师给他们上课时从不用现翻书,其实要讲的内容,早装在她的脑子里了。

  在平日的工作中,张老师总是自费购买大量参考、辅导资料,从中汲取最新的教学动态信息传授给学生。而令同事们佩服不已的是,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着极高的“悟性”,总能把看到的最新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她在一本教材辅导中看到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但从未用过不知可否。于是,她就在初一数学《去括号》一节中进行了尝试,整堂课在“自学—讨论—总结—应用”中结束了,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省时省力效果好。在这一部分的测试中平均分达到了89.2分。

  这一可喜的成果增强了张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信心,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次运用。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都采用了这一方法。她还结合书后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即,通过一个题来变换多种形式,如把“问题”变成“已知条件”或者反过来;增加什么条件又能得出什么结论?这种发散思维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有的学生做题的思路甚至比老师还简捷。

  去年9月28日,县教师进修学校召开新课程改革总结大会,全县各中学的校长、主任、骨干教师共30多人来到小东中学,听张敬芝的观摩课。课堂上,无论是讨论还是小组活动以至学生上前讲解,学生们真正成了主体,老师只起了个引导作用。这堂课受到一致好评,老师们评价说,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为大家讲解,真了不起。县里一位领导在总结时讲道:以后抚顺县的数学课就向张老师的课型转换。

  张敬芝说:每当教研员来听课,我都愿意听缺点,好改进。我很注重我的教学方法在全县中占什么位置,上游?中游?下游?生怕被落在后边。

  从张敬芝的家就能看出来,她对物质生活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点要求。在她的家里,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并不算过分,因为,大一点的家当就只有一个样式早已过时的立柜和一台旧电视机,别的就没有什么了。看来,她把家可真是实实在在地当成旅店了。

  张敬芝则笑着说:“钱多少对人并不重要,全在于人怎么去想。我挣67元时这么活,现在2000多元我还是这样。”

  看着她那满足的神情,你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富有?

  毫无疑问,张敬芝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看着她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学校旧貌换新颜,平房变高楼,她欣喜。

  看着她带出来的学生个个品德好、学习好、有礼貌,她高兴。

  看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她知足。

  看着院子里邻居给种的蔬菜谁吃谁摘,她开心。

  张敬芝出名了,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曾随抚顺市师德报告团到各乡作巡回报告。前年,她荣获省“十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去年,又被评为我市唯一一个全国模范教师,并到北京荣幸地接受了胡锦涛主席的接见。

  同事们说,她获得这些荣誉后,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照样天天五点多钟到校,晚上学生熄灯后回家;照样抱一摞子试卷回家批;照样不打扮还穿着过时的衣服;照样卖力地上课,声音在走廊里都听得到;我们还照样有心里话都找她唠……(作者:石丽华)

  作者感言

  因为接到采访张敬芝的任务比较急,加之她家离市内又较远,我有幸在张老师家住了两天,与她同吃同睡同上班。这两天有两个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是张老师家的简陋。按理说,她的年龄并不算太大,和爱人的收入也不是最低,在当今整个社会都搞“家庭建设”的大环境下,她居然不为所动,丝毫不受影响,开始实在令我感到震惊。但了解了她之后我知道了,在她的头脑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享受”的概念,对物质的要求几乎为零,她满心满脑装的都是学生。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不富有,可她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精神富翁。二是她早起到校。采访张老师时是在深秋,天已寒冷,她家的火炕烧得很热。第二天天还没亮,张老师就悄悄(怕弄醒我)起来下地出去了,其实这时我也醒了。过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她再进屋。等我洗漱完毕,才见她抱着厚厚的卷纸笑呵呵地进来,脸冻得红扑扑的。我这才知道她去了学校。我问她你洗脸没?她笑着说没有。看着她那憨厚、朴实的样子和她笑起来腮上很深的酒窝,我的心即刻被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女人深深打动!

 

《献给张敬芝的赞颂词》

 

你是点灯人

照亮孩子的人生路

你是孺子牛

育万千桃李满枝头

25年以校为家

以生为子

工作的每一天是为学生走得更好

行得更远

张敬芝

名为敬芝

人恒敬之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路东段61号  邮编:113001 / 电话:86-24-56658816
传真:86-24-56658806  交通:乘市内公交车15路、807路、83路、40路、37路车到雷锋纪念馆下车即是
版权所有: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2012-2020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辽ICP备2021005049号-1  辽公网安备21040402000011-号

 

这是描述信息

友情链接  学习强国网  中华先锋网  中国雷锋网  雷锋网  雷锋精神  在线中国文明网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