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站内搜索:

保定天气预报 - TianqiAPI.com
今天是:

欢迎光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官网

搜索
确认
取消
logo

于建革

  • 分类:第四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31 10:4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出市区往东南方向驱车45公里,就进入了素以“三块石”而著名的抚顺县后安镇。这片看似其貌不扬的土地,在那硝烟与炮火的年代......

于建革

【概要描述】出市区往东南方向驱车45公里,就进入了素以“三块石”而著名的抚顺县后安镇。这片看似其貌不扬的土地,在那硝烟与炮火的年代......

  • 分类:第四届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8-31 10:48
  • 访问量:
详情

农民致富引路人

——记抚顺县后安镇农业站站长于建革

 

  出市区往东南方向驱车45公里,就进入了素以“三块石”而著名的抚顺县后安镇。这片看似其貌不扬的土地,在那硝烟与炮火的年代,为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孕育出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

  日月穿梭,时空跨越。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在战争年代曾经留下革命先烈足迹的三块石脚下,又出现了一个热心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兄弟增收致富而奔波、忙碌的人——于建革。

他,20多年如一日,用一颗紧贴农民兄弟的心,用一双点石成金的双手,为农民兄弟送去了开启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执着地追求父辈们对富裕的向往;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出色地完成了科技对土地的付出;

  作为共产党员,他认真地践行了对农民兄弟的承诺;

  作为机关干部,他尽心履行着人民公仆己的职责;

  作为雷锋精神的传人,他生动地诠释了新时期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他,就是抚顺县后安镇的农业站站长于建革。

  小于子有本事儿,大伙都特别信得过他

  在抚顺县后安镇,一提起镇农业站站长于建革的名字,在当地有口皆碑。许多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小于子”,还会情不自禁地夸他“有本事儿,大伙都特别信得过他。”

  是什么原因使于建革在老百姓中有如此好的口碑呢?

  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于建革,对土地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亲情,更了解农民求富的愿望。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多办些好事、实事是我的职责。”因此,高中毕业以后,他选择了进农校、学农技。

  1986年,年仅20岁的于建革,在市农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抚顺县后安镇工作。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多办些好事和实事。

  坚定的信念,扬起了于建革人生旅途的风帆。无论在多经办、畜牧站,产业办,还是当农业站长,于建革始终坚持在与农民打交道中,刻苦钻研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技能,而且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因此,在当地许多农民兄弟的眼里,于建革是个有本事儿的人。

  “小于子有本事儿,教咱种香菇都是手把手,大伙都信得过他。”说起于建革,佟庄子村50几岁的妇女张春英就像自己亲兄弟那样熟悉。近几年来,镇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举措,引导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尤其是农民建大棚,政府还给补贴资金。去年秋天,正在养肉鸡的张春英也动了心,可又担心自己不懂技术、缺少经验,弄不好就得赔钱。就在张春英犹豫不决的时候,于建革来到张春英家。他鼓励张春英:“现在香菇市场行情这么好,你就放心大胆地干吧,技术上的事儿,我帮你。”

  于建革的这几句话,给张春英吃了“定心丸”。勤劳能干的张春英,当年就建起了11座香菇冷棚。于建革隔三差五就到张春英家看看,去不了的时候,就打电话询问。刚开始,出菇不理想,只有20%左右。看见张春英着急,于建革嘴里也起了泡儿。他蹲在菇房,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真地勘察,找到了出菇率低的原因,又帮助张春英调整了菇房的通风环境。过了十几天,张春英家棚菇的出菇率达到了100%。当年,张春英净赚了4万多元,她高兴地见人就说“小于子真有本事,是他帮咱挣的钱儿”。

  作为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引路人,于建革深知,只有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帮助指导农民群众解决遇到的困难。刚参加工作时,受所学专业知识的局限,于建革也遇到过束手无策的时候。

  那是1996年,于建革在镇政府畜牧站工作。为了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后安镇与高湾肉鸡联合公司签订了公司加农户的饲养协议。于建革在农校学的是果树和中草药专业,对肉鸡饲养是门外汉,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他负责指导的二十几个养鸡户也都是头一次养鸡,缺少饲养经验。

  5月末的一天夜里,后安村养殖户李维仑饲养的5000只肉鸡突发疫情。李维仑急得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只好给于建革打电话。撂下电话,于建革骑着摩托车赶到鸡场,看到躺在地下的数十只病死鸡,他也不知道患的什么病。情急之中,于建革拎着病死鸡,骑上摩托车跑了近百里路,先是到市内高尔山下的市兽医总站诊断疫情,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高湾肉鸡联合公司找人解剖。最后,他带着防治的药品,返回鸡场时,已经是半夜12点了。他顾不上休息,立即领着李维仑给鸡用药,一直忙到天亮儿。

  这件事儿,尽管让李维仑感动得逢人就说:“咱一辈子也忘不了是小于子救了咱的养鸡场”。但是,于建革却对畜牧站的同事说:“如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将会给养鸡户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啊!”因此,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肉鸡饲养尤其是疫病防治技术。

  为了尽快掌握肉鸡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他吃住在养鸡户家里,白天守在鸡舍旁,观察鸡的生长情况、发病规律;夜晚的灯光下,他认真研读肉鸡饲养、疫病防治方面的书籍。遇到自己拿不准的问题,虚心向有经验的兽医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于建革学会了对病鸡进行解剖、诊断病情,掌握了肉鸡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中技术难题的层出不穷,令于建革学无止境。

  向书本学习,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内容。他自费参加了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函授学习。他还非常关注农业实用技术更新方面的信息。10多年来,于建革收集的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及技能方面的书籍达70多册,并从中学到了大量的实用知识和技术。

  向内行学习,他虚心向专家、学者、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后安镇腰卜村是远近闻名的水果生产专业村。于建革经常与果农们吃住在一起,向他们虚心请教果树生产管理技术。他认为,在实践中学习的知识,最易被农民群众接受。

  在实践中学习,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早在10多年前,他先后确诊和防治了在当地大范围内发生的果树日烧病、山楂白粉病等病虫害。他勤于钻研,刻苦学习,成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农业实用技术的土专家。1992年,他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撰写的《山楂白粉病防治技术》,获得了辽宁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信得过于建革的村民有事情,总喜欢找他。

  1992年初秋的一天,腰卜村果农于利平找到于建革,十分焦急地一把拉住他的手:“建革,你快到我那里看看吧,不知道咋回事,果园里有1000多棵果树出现腐烂病,试着打了好几种农药都没啥效果。”于建革来到果园以后,连续几天蹲在果园里搞了十几次防治效果对比试验。拿出了具体的试验对比数据,他又请来沈阳农业大学果树栽培管理的专家会诊。最后,为于利平开出了“对症”的施药配方。看到于利平舒展开的眉头,于建革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于利平说,“我们之间就跟兄弟一样,在果园管理上有不懂的地方,第一个就想到小于子。”在后安镇,许多农民的果园都留下过于建革的足迹。每到春天,于建革就会拿着剪子来到果园,用他那娴熟的技术帮助指导果农修剪果树。经于建革指导修剪的果树,不但果实大,而且产量高。于建革经常对农业站的同事说:“农业科技转化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就是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而决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

  多年来,于建革始终坚持用他从理论到实践掌握的“真本事儿”,帮助乡亲们依靠科技致富。1993年春天,腰卜村村民林佩富试种了1亩多地的大棚草莓,由于没有种植经验,经常遇到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于建革知道后,主动上门当起林佩富家里大棚草莓的技术员,指导林佩富试种成功,当年就获利1万多元,林佩富乐得合不拢嘴。

  腰卜村的张洪霞,是个水果种植大户。她家的100多亩梨园有南果、锦香和一面红等10多个品种。由于俩口子不怎么懂管理技术,每年卖梨的收入也就三五千元。了解到张洪霞的经营状况,于建革主动来到张洪霞的果园。春天,教她如何剪枝;夏天,指导她如何打药、防治病虫害;秋天,还帮助她卖水果。这两年,张洪霞家的梨园收入已经是前些年的10多倍。说起于建革引领乡亲们依靠科技致富的事儿,张洪霞感叹道:“小于子真有本事儿,大伙都特别信得过他。”

  有难处找小于子,他是咱农民的贴心人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于建革是个不知疲倦的人;在妻子的记忆中,他始终是个大忙人;在农民眼里,于建革是他们的贴心人。镇党委宣传委员关锋说:“建革为了工作忙得不着家儿,就是星期天也很少看到他在家歇着;在农民的果园、参园、食用菌大棚里,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总会出现他忙碌的身影。”

  刚结婚时,于建革夫妻俩住的是只有10几平方米的一间破瓦房。1999年秋天,夫妻俩核计盖3间新房。当时,于建革在镇政府产业化办公室工作,为了扶持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镇领导让他领着4个同志建菌柱厂。于建革起早贪黑的在菌柱厂忙乎,根本顾不上家里盖房子的事,全靠妻子和妹夫操持,用了大半年时间才把新房建起来。

  在后安镇中学教书的妻子孟凡英,有的时候气得冲于建革发牢骚:“你这么起早贪黑,也不比别人多挣钱,到底图个啥啊!”对于妻子的抱怨,于建革很能理解,他对妻子说:“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应该懂得感恩,只能努力把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做好。”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农村,进入了前无古人的“惠农时代”。近几年,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阳光普照,于建革更忙了,他忙着为农民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钱送物,许多农民群众从心底里由衷地赞叹:于建革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腰堡村村民鲁玉满是一个颇有食用菌生产经验的老菌农。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从事过香菇生产,但是由于缺少资金,一直是小打小闹。2006年秋天,于建革主动找到鲁玉满,鼓励他做大生产规模。于建革还主动借给鲁玉满5000多元钱,帮助他添置锅炉、粉碎机等设备。他对鲁玉满说:“你有经验又懂技术,你就放心大胆地干吧。这钱赔了算我的,挣了算你的!”结果,鲁玉满把生产规模由过去的2000棒扩大到5万棒,当年就挣了5万多块钱。打那以后,鲁玉满的食用菌生产规模越做越大。2008年,他还牵头成立了三兴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吸收了240多户村民,现在社员户均收入已经超过了万元。

  在后安镇,许多农民都和张洪霞一样,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只要有难处找小于子,他肯定会帮你。”

  2008年,张洪霞的果园大丰收,产了2万公斤水果,张洪霞心里发慌,担心卖不出去。于建革安慰她:“你放心吧,只要有我在,就不会让水果烂在山上。”结果,2万多公斤水果,有一半是于建革帮助联系客户销售出去的。当年,张洪霞家的果园收入了6万多块钱。每当张洪霞坐在家里热乎乎的炕头上数钱的时候,她都会深有感触的对丈夫说:“小于子,真是咱农民的贴心人哪!”为了让果园真正成为张洪霞家的“摇钱树”,于建革还协调有关方面,帮助张洪霞的果园打了井,安装了提水设施,又把张洪霞家的果园列为镇里重点扶持的水果采摘园。

  于建革总是以温和而平易的态度和农民兄弟交往,因为,在他那朴实的外表下,始终怀揣着一颗对农民兄弟火热而真诚的心。

  纪俊权是傲牛村很有经济头脑又不甘寂寞的村民。他开过铁矿,当过老板。这几年,看到农业开发的潜力,他一直想琢磨干点啥,可又感觉不托底儿。2008年末,纪俊权慕名来到镇政府找到于建革,说了自己的想法。于建革向纪俊权介绍了在当地发展黑木耳的优势和市场前景,但是,当地传统的种植品种和技术已经不符合市场需求,必须要更新。然后,他建议纪俊权外出考察优质黑木耳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转过年正月初五,于建革主动陪着纪俊权外出考察。当时,正值数九隆冬,天寒地冻。于建革陪着纪俊权冒着大雪往返1万多公里,跑遍了东北地区所有的黑木耳主产地。最后,在黑龙江伊春食用菌研究所选定了引进的黑木耳新品种和新技术。在黑龙江伊春考察结束时,由于吃不好、睡不好,于建革的胃病犯了,疼得几乎要晕过去,不能吃饭、喝水。急得纪俊权拉着他住进了医院,可是于建革在医院只住了一天,就催促纪俊权上路往家赶。他对纪俊权说:“时间不等人,咱们得赶快回去把这个项目干起来啊!”

  外出考察回来以后,于建革又帮助纪俊权组织37户村民成立了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挖地基、建灭菌灶,住在简陋的土炕上,手把手的传授制种、栽培技术,于建革和村民就像一家人。春暖花开的时候,又帮助纪俊权组织社员栽培了30万棒黑木耳、2万棒猴头菇。当一朵朵“黑牡丹”进入大面积采收的时候,纪俊权又蒙了:没有现成的客户,不知道往哪卖。又是于建革领着纪俊权,先后到沈阳南二和北二农产品销售市场联系客户,建立销售渠道,帮助纪俊权把当年生产的4500多斤黑木耳和2100斤猴头菇全卖了出去。

  2009年秋天,纪俊权又组织社员加大投资,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还建起了具有500万棒生产能力、全市最大的优质黑木耳菌包厂,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共同致富之路。每当说起于建革,纪俊权就感动得嘘唏不已。他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建革克己奉公,舍小家为大家,尽心尽力为咱农民办事,品德高尚,人才难得。共产党有于哥这样的干部,老百姓致富奔小康就快了啊!”

  于建革的所作所为,不仅让当地农民感动,也得到在当地落户的企业老板们的佩服和称赞。提起于建革,辽宁东顺食用菌有限公司经理孙国平就感慨不已:“他是我到后安镇以来最佩服的人!”

  孙国平佩服于建革的理由,不单是他主动为企业承办各种手续,找人帮助企业清理场地;不单是帮助企业代办采购建大棚所需的各种材料,走村入户为企业招工;也不单是他从企业落户以后几乎就是企业的义务办事员、采购员和技术员,竟从没有吃过企业一顿饭、拿过一分钱而由衷而生的感动。

  让孙国平佩服的是于建革为外来企业热情服务的真诚之心。从2009年8月辽宁东顺食用菌有限公司落户后安镇那天起,于建革就成了东顺公司的“常客”。东顺食用菌有限公司刚落户镇里时,由于当地村民对外来企业不托底,担心企业不给钱或拖欠工资。因此,企业招不上来人,孙国平经理急得直打磨磨儿。于建革知道后,走村入户做村民的工作。他说:“给大家挣钱的机会,咱得抓住;企业如果不给钱,我负责给大家要!”

  有于建革打保票,东顺食用菌有限公司很快就招上来了需要的工人。当年仅仅4个月,东顺食用菌有限公司就给到企业做工的村民,发放工资超过20万元。

  东顺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顺利建成后,于建革有一天来到公司的食用菌大棚里,查看香菇的生长状况。他看见几个妇女正在拿着接着水龙头的胶皮管子,给菌柱注水。由于水带直径大、水流冲,不但浪费水,而且增湿效果差。于建革一边手把手地教女工怎样为菌柱注水,一边建议企业安装既节省人工又节水增效的微型喷灌设施。第二天,于建革开车到市内,自己垫钱帮助企业购买了微喷带。

  一心只为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后安镇有10多个行政村、30多个自然屯,村与村、屯与屯之间相距最远的达20几公里。为了方便工作,2007年末,于建革从做生意的哥哥那“借”了一台捷达牌轿车。每天上班以后,于建革开着自家车,办着大家的事,上午去县里刚给企业办好开工审批手续,下午又跑到市内帮助合作社赊购农用物资。

两年来,于建革的私家车跑了9万多公里,除了自己上下班,80%的公里数都是用在了工作上。可是,于建革没有向镇里提出过一次报销费用的要求。看到于建革经常为自己的企业办事还搭着油钱,一些企业老板也都十分感动,曾几次提出过为于建革报销部分出车费用,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原镇党委书记王晓影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小于子一心只为工作,从没有计较过个人得失”。

  在后安镇,于建革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事例,当地许多干部群众都能脱口说出一两件。

  在于建革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下,张洪霞家果园的经营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可观。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每年到了水果成熟采摘时节,于建革都会主动到张洪霞家的果园看看,了解她家的销售情况。张洪霞两口子也都想借此机会答谢一下于建革,可总是让这俩口子既失望又感动。张洪霞说:“每次给他钱,他都不要;给水果,还坚持要付钱。”于建革指导、帮助张春英种香菇挣了钱,张春英也总想找机会报答于建革。2009年6月,张春英听说于建革的妻子有病,便前去探望。临走时给于建革留下200块钱,于建革说什么也不要。他诚恳地说“你刚起步、正缺钱用,赶快把钱收起来吧。”

  于建革从不接受乡亲们的答谢,在较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他也没动过心思儿。

  2009年,于建革帮助纪俊权成立的鑫森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为当地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于一体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间,于建革付出的心血,后安镇的干部群众有目共睹,纪俊权更是铭记于心。为了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强,纪俊权筹划成立企业“顾问团”,并确定对“顾问团”成员,每年由企业支付年薪5万元。在确定“顾问团”人选时,纪俊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于建革。可是,于建革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于建革对纪俊权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把这个项目干好、干大了,能够带动老百姓致富,比什么都强啊!”

  2009年秋天,北沟村民小组组长侯清林领着80多户村民建起了10栋暖棚、16栋冷棚的设施农业小区,扣膜的时候,没钱买棚膜了。老侯找到于建革“求援”,于建革没打奔儿,立即开车来到市内自己熟悉的一家农用物资经销店,为北沟村民小组赊购了近3万元的棚膜。没过几天,山野菜大棚生产示范户李丛星也找到于建革,说“钱打不开点儿”。于建革二话没说,又帮助李丛星赊购了价值4万多元的建大棚所需的物资。

  佟庄子村的张春英说:“咱村挺偏僻的,每天只通一趟班车,错过班车时间,到市内买东西就只能打车。搞食用菌大棚麻烦事儿不少,今天需要铁线,明天又缺水管,我不方便出去,就给小于子打电话,让他垫钱给捎来。小于子从不计较,只要和他说了,他都非常痛快地答应,而且办得利利索索儿。扣大棚的时候,需要买8000多块钱的大棚薄膜,家里钱周转不开。我给小于子打了个电话,他立马就给送来了。”

  许多了解于建革的人说,类似这样的事儿,小于子做的太多、太多了。仅近两年时间,他为乡亲们发展致富项目,先后垫付的资金或赊购的农用物资,累计就超过了70万元。

  李家村有块废弃多年的大棚场地,村民张国明感觉撂荒挺可惜的。2009年春天,他想利用起来种香菇、种山野菜,可是,他手头没有多少钱。于建革知道张国明的心思以后,主动来到张国明家,表示尽全力帮助他把废弃的大棚利用起来。在大棚的恢复重建过程中,从建筑材料到建设资金,几乎全是于建革帮助张国明张罗的。他还为张国明争取了1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贷款,又帮助他赊购了2万多元的建大棚的材料。扣上大棚以后,自己做菌棒已经不赶趟了,于建革又开车拉着张国明到救兵、苇子峪购买菌棒。香菇下来以后,于建革又帮助联系客户上门收购,使张国明当年就把投资收回来了。

  特别令张国明感慨地是:这一年,于建革没少为他操心费力,却没有吃过他家一顿饭。“就是赶上我们吃饭的时候,让他跟着吃一口儿,他也不肯啊。”许多接受过于建革帮助的村民都说,“小于子就是这样的人,只讲奉献,不图回报。”

  小于子向来注重实干,咱老百姓都认可他

  在抚顺县后安镇,于建革给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印象是:注重实干,不尚空谈。

  长期与农民打交道使于建革明白,现代农业技术只有被广大农民真正掌握,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

  为了让农民认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于建革带领全站工作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邀请市、县土肥站专家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大力宣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年来,于建革和他的伙伴们先后帮助农户测土2.8万亩,发放施肥卡2万多张。全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已经实现100%,仅此一项,每年帮助农民减少肥料使用达100多吨。

在后安镇,提起方兴未艾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上上下下都认为于建革“功不可没”。

  前几年,后安镇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和单一,农民增收速度较为缓慢,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任务还很艰巨。对此,2007年初,后安镇党委和政府提出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的战略。作为农业站长的于建革,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

  他带领农技工作人员走村串户,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帮助协调土地、资金,落实切实可行的发展项目;还通过办培训班,发宣传册,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激发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热情。考虑到一些村民缺少技术、经验,影响经济效益,于建革还经常主动到一些新发展产业项目的农户家巡回指导。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项目的农户,只要有困难找于建革,无论是捎信,还是打电话,他都会赶过去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说起这方面的事儿,许多受益的农民都从心底里感激他。

  机关干部的手机话费,正常情况下一个月有100块钱左右就够,而于建革的手机话费每个月都得四五百元。只要气象预报有雨雪天气,于建革都会在“第一时间”,挨个给有大棚的经营大户打电话,担心大雪压塌了大棚,“逼”着大家除雪,对不放心的农户,他一定要亲自跑一趟。

  佟庄子村的张春英清楚地记得,2009年下头一场大雪的那天半夜11点钟左右,全家人都已经睡下了。这时,张春英的手机响了几声。睡眼惺忪的张春英拿起电话,听到于建革的声音:“你把门打开,咱们得去看看大棚有没有事儿。”心里热乎乎的张春英急忙穿好衣服下地,领着他对17个大棚挨个走了一遍以后,于建革才放心地离去。

  近年来,后安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镇已经涌现出食用菌、山野菜、果树种植等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700多农户从事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2009年,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农民增收,人均增加收入达4000余元。每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前前后后,无论是调整土地、建设基地,还是落实项目、引进技术、协调资金,都倾注了于建革热情服务、无私帮助的心血。说起于建革为大伙办的实事、好事,三兴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李秀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小于子向来注重实干,不尚空谈,咱老百姓都认可他。”

  每天,于建革上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各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转一圈儿,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状况,看看有没有遇到问题需要自己出面帮助协调解决。看到这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成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于建革感到十分欣慰。他说:“每当走进春意盎然的大棚里,察看山野菜和食用菌的长势,自己就仿佛看到农民兄弟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点钞票时露出的笑脸。”

  2006年,辽宁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入驻后安镇前安村以后,需要向200多户村民流转土地,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尽管企业和镇政府出台了“双保险”的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刚开始,一些村民仍然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于建革带领农业站的工作人员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由于费口舌加上着急上火,于建革的声带长出息肉,嗓子也哑得说不出话。

  到医院手术后,医生告诉他:“嗓子要充分休息,不能再多说话了。”但是,益升公司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还没有最后落实,于建革把医嘱抛到一边,又来到前安村,苦口婆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结果,间隔不到两个月嗓子又长出息肉,于建革只好再到医院做了一次手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益升公司的土地流转,终于获得到大部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自2006年以来,益升公司每年种植1000余亩绿色蔬菜,创造产值近50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00余万元。

  2008年,镇政府为已经创出全国“农家乐”品牌的佟庄子村,争取到全省清洁能源示范工程实施项目。于建革几乎在村里,盯了整整一年时间。通过他和农业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佟庄子村实施清洁能源工程以后,村内的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无害化处理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与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入户率达到10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90%,示范点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达到90%,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90%,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100%,清洁饮水普及率达到100%。改厕、改厨、改圈率达到40%以上,彻底改变了这个地处三块石旅游中心区村庄的面貌。

  为了保护环境,确保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粪便乱堆乱放得到有效控制,于建革带领农技工作人员走村串户,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农民建沼气池,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和赞许。截止2008年未,全镇建沼气池900余座,每年可节省木材1400吨。通过改厕、改厨、改圈、改水、改庭院、改道路,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居住条件、干群关系、地方政府形象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多年来,于建革在为农、助农的岗位上,就象蜜蜂酿蜜那样,努力凭借自己点滴之功的辛勤积累,为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兢兢业业地工作。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在于建革的努力下,许多当地农民开始减少常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转而发展质优价高的特色农业。

  目前全镇已经初步形成了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绿色蔬菜、有机水稻、林蛙、奶牛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并且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作者:范洪庄)

作者感言

  为采写一位人物典型,令我一下子闯进了抚顺县后安镇农业站站长于建革的生活领域与精神世界,更多、更细、更深地了解了他的工作经历、为人处事,尤其是他对农村、农业、农民那种与生俱来的亲近、矢志不移的厚爱、一往情深的关切与奉献……

  说实话,刚开始领受采写任务时,我还是有点不以为然:“一个乡镇的农业站长能有多少事儿!”

  然而,在对后安镇党委书记王晓影采访于建革的事迹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必须完成的命题作文的价值。王书记告诉我:“小于子,这个人很有写头,当地农民对他非常认可,你可以多找些农民唠唠。”

  随后的两周,真像热锅上的蚂蚁,花丛中的蜜蜂,笼中的鸟儿,吐丝的蚕儿……我经受了一次异乎寻常的心灵的“雕塑”与“沐浴”。

  为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尽可能多的积累素材,我奔波于涉农部门干部职工之间,走村入户拜访种植户、养殖户、富裕户、困难户,见缝插针地与我的主人公面对面交谈,还想方设法“走出去”、“请进来”,与主人公身边的人广泛接触。

  我感觉,我触摸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位农村基层干部跳荡的脉搏,感受到了一个热心为农民兄弟增收致富而奔波忙碌的于建革的火热情怀。

  一位乡镇农业站长,坚持20多年行走在田间地头,用一颗滚烫的心为农民兄弟服务,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执着地追求父辈们对富裕的向往;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出色地完成了科技对土地的付出。

  他是“农民兄弟的贴心人。”

 

《献给于建革的赞颂词》

 

你送来金钥匙,帮咱打开富裕门

你就像及时雨,为咱浇灌满园春

推开东家院,迈进西家门

为了农民致富,你操了多少心

根在农村,心为农民

辛苦了你一个,幸福了咱村里人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路东段61号  邮编:113001 / 电话:86-24-56658816
传真:86-24-56658806  交通:乘市内公交车15路、807路、83路、40路、37路车到雷锋纪念馆下车即是
版权所有: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2012-2020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辽ICP备2021005049号-1  辽公网安备21040402000011-号

 

这是描述信息

友情链接  学习强国网  中华先锋网  中国雷锋网  雷锋网  雷锋精神  在线中国文明网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