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描述】当他离开抚顺前往四川时,他告诉身边的人,要去深圳看儿子;当他在四川灾区默默服务了68天回到抚顺后,他把绵阳市志愿者协会写给他的......
【概要描述】当他离开抚顺前往四川时,他告诉身边的人,要去深圳看儿子;当他在四川灾区默默服务了68天回到抚顺后,他把绵阳市志愿者协会写给他的......
大爱默默隐无名
———记新抚区站前街道富平社区居民孟照国
当他离开抚顺前往四川时,他告诉身边的人,要去深圳看儿子;当他在四川灾区默默服务了68天回到抚顺后,他把绵阳市志愿者协会写给他的、本来应该转交给社区的证明函和感谢信悄悄藏了起来。所有这些,都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去灾区服务了,他觉得,这就像给自己家里人干了点体力活儿一样,发自内心、出于本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真情默默、爱隐无名,他就是孟照国,一位53岁的普通下岗职工。
执著,一个“孤独”的决定
孟照国曾是市金属线材厂的保卫干部。1991年,配合公检法部门执行任务时,他的身体多处受伤,虽然单位送他到上海进行了治疗,但受伤最为严重的鼻子部位还是留下了残疾。
1997年,孟照国下岗了。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他做过更夫、力工、人力车夫等工作,靠断断续续地打零工维持生活。由于身体有残疾,加上终年的劳累,使孟照国患上了比较严重的风湿病。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时,他正由于风湿病发作在家里养伤。
看到电视上播放的灾区惨况,无数人被埋在废墟中,有很多人失去了生命,坐在电视机旁的孟照国觉得心一直揪着,堵得似乎要透不过气。他说,那种凄惨的镜头,真是“看不下去了!”
一连两天,孟照国夜不能眠。“国家现在不是困难,是危难。国难当头,我没钱,也没有什么技能,还能做些什么?”想起电视上介绍,各地的救灾物资正在陆续运往灾区,而搬运装载各种物品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孟照国萌生了一个想法:“去灾区,可以帮着搬运救灾物资,使力气,我总是会的。”
第二天,孟照国早早来到新抚区站前街道富平社区居委会,希望社区书记给他开一个介绍信。听了孟照国的想法后,富平社区党委书记王华摇了摇头。
孟照国家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都是了解的。从1997年下岗至今,他一直在打零工维持生计,每个月的收入不过两三百元。和妻子离婚后,一个人生活的孟照国性格更加内向,2007年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看病的费用都是在深圳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王华劝孟照国:“你身体也不好,到灾区能经得住折腾吗?咱们不能去给灾区添麻烦啊!”孟照国说:“王书记,我看着难受,想去。”王华还是摇了摇头,劝导孟照国:“你也没有生活来源,身体也不好,回去再好好想想。”孟照国知道,王华说的话在理儿,也确实是为他着想,所以他没再说话,笑了笑,离开了社区办公室。
回到家,孟照国给远在深圳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征求儿子的意见。一听爸爸要到四川灾区做志愿者,儿子孟醒一下子就急了:“爸,你不要命了!”儿子坚决反对,任凭孟照国怎么说都没有用。最后,儿子干脆直接挂断电话,表达自己的坚决。
没有人赞同,可是孟照国去四川参与救灾的决心却没有丝毫的动摇。数了数家里仅剩的钱,是儿子最近一次邮给自己的医药费,当时只花了不到200元,还剩2000多元。孟照国暗暗下了决心。
第二天,他再次来到社区居委会,请求社区书记给他开个证明。“证明我在抚顺居住,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就行。”同时,孟照国还撒了个小谎:“我不一定去的成四川,你们先给我开个证明准备着。我也许去深圳看儿子,也需要这个。”经不住孟照国再三的请求,最后,王华给孟照国开了一个简单的证明:“孟照国为抚顺市新抚区站前街道富平社区居民,过往没有劣迹。”同时,注明了孟照国的身份证号码。于是,孟照国拿着这张证明开心地离开了社区办公室。
5月19日,孟照国买了一张硬座的火车票,离开了抚顺。当时,他告诉邻居,自己要去深圳看儿子。可实际上,他手中拿的却是沈阳-成都的火车票。
记忆,火炬广场的第一个星期
孟照国原定的目的地是成都双流机场,因为从电视上听说,那里很需要志愿者帮助装卸救灾物资。可 是,在火车上,他多次听说四川绵阳灾情也很严重,所以还没到成都,他就在绵阳火车站下了车。
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一直到5月21日晚上7点多才下车,孟照国一直在惦记灾区的情况。踏上绵阳的土地,他的心情甚至是激动的。可是,眼前的情景却让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尽管绵阳不是四川地震最严重的地区,可是,裂了大口子的房屋随处可见,处处一片狼藉。走出火车站,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帐篷和受伤的灾民……“当时那种感觉,就是希望马上可以给灾区做点什么,做什么都好。”孟照国说,在灾区,每个人的爱心都会无限地放大,那是一个民族面对危难迸发出的感情,很纯粹、很真诚。
该到哪里去“干活儿”呢?人生地不熟,孟照国想到了电视中介绍的志愿者。他来到火车站旁边的一个帐篷外,看见里面正巧有一位戴着志愿者袖标的同志,就上前打听如何参加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这名志愿者来自北京,听了孟照国的想法后,问他:“你有什么一技之长吗?”孟照国摇摇头说:“没有,我就是来帮着干活儿来了。”“哦,那你到附近的火炬广场吧。”按着这名志愿者的指引,孟照国从火车站赶到了火炬广场。
到了火炬广场已是深夜,因为没带帐篷和被褥,孟照国就在广场边上的露天地儿里铺了一张毯子睡了一觉。这就是他在绵阳第一天的经历。
5月22日清晨5点刚过,孟照国就爬了起来。熟悉了一下身边的环境,他很快找到了绵阳市志愿者协会在火炬广场附近设置的临时指挥部,报名加入了灾区志愿者的队伍。绵阳志愿者协会的人给孟照国发了几张纸质的标识,上面画着手牵手的志愿者标志,下面写着一句话“我们在一起”。孟照国将标识贴在了衣服上,“那一瞬间,真的感觉很自豪。”
从22日7点开始,孟照国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志愿服务工作。在绵阳灾区,所有以个人名义前来服务的志愿者,想要帮助装卸救灾物资的,都会在报名处的帐篷外等候,当地什么地方的仓库需要搬运救灾物资,会有人出来通知,并就地组织人员,够20个人就会临时组成一个志愿小分队,迅速前往服务地点。工作之后,所有人员会自行回到原处,等候下一个任务。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孟照国和志愿者们一直干到深夜11点多。“当时觉得很奇怪,好像感觉不到累似的,一百多斤的麻袋扛上就走,要是在平时,我是绝对干不了这么累的体力活儿的。”一天下来,孟照国的腿浮肿了起来,可是,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觉得很值!
个人前往灾区进行志愿服务的人,一般情况下,当地不会提供住宿和吃饭等服务。所以,5月21日至29日的一周时间里,孟照国一直处于“散打”状态,哪里需要志愿者,就去哪里,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平均每天都要工作十小时以上。每一天,他都重复着同样的经历:早上5点多起床,7点多来到报名处等候,跟着一个个小分队前往不同的仓库,搬运、装卸,中间自己抽空吃点饭,然后一直忙到深夜,再回到火炬广场,在露天广场上合衣而睡。后来,一位好心的志愿者指点孟照国,晚上可以到附近一个楼房的大厅里睡觉。尽管是4、5个人睡一个床垫子,半个身子都露在外面,可总算有了避风遮雨的地方,那一夜,孟照国睡得很满足。
在火炬广场,孟照国结识了来自辽宁鞍山的志愿者潘禹奇,他们后来成为很好的朋友。
5月25日下午4点刚过,孟照国经历了到灾区后第一次强烈的余震———6.4级。
当时,孟照国正在火炬广场的一角坐着休息。忽然,剧烈的晃动传来。“我觉得整个人像坐船一样,全身都在晃。一直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结束。”其实,危险只是刚刚开始,当地指挥部迅速传达了唐家山堰塞湖随时可能溃坝的警告,要求驻地的外地人员,包括志愿者,都要尽快撤离该地区。“当时,很多地方都画出了唐家山堰塞湖如果溃坝,大水会淹到的水位线。我量了一下,如果全面溃坝,水位线大概有两三米,人是一定会被淹没的。说完全不害怕是假的。到了后来,火炬广场上,除了灾民,外地的人几乎都撤离了。潘禹奇问我,‘你怕不?’我说,‘灾民不是在这儿吗?他们不怕,我也不怕。’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感动,抚顺汉子和“铁杆志愿者”
通过几次去绵阳赈灾药械品配送中心搞装卸,潘禹奇发现那里的工作量非常大。该区域因为化学品非常多,去那里工作的志愿者相对较少。当时,是防疫的关键时期,大量防疫消毒药品发往灾区,保证药品的顺利周转非常重要。于是,5月30日,潘禹奇找到孟照国商量,两人随后决定前往那里,做长期的志愿者。
绵阳赈灾药械品配送中心的工作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货场里一半物资是消毒粉、消毒液,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参与装卸的人都要穿长袖衣服,带着手套和眼罩作业。如果穿深色的衣服,几天不到,衣服就会褪色。
6月初,气温逐渐升高。很多塑料桶装的消毒液在高温作用下变形。晒软的桶,装车的时候不能提把柄,只能像抱孩子似的把它们抱上车,有时一不注意就会被滑落的货物砸伤。一桶消毒液最轻的是40斤,重的有60斤,来一车货大约有三四百桶,有时一次就需要装卸几车的消毒液。按需要,货场里的装卸人员分成几组,包括负责进货的来自绵阳药业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要参与装卸工作。最少的时候,每组只有三个人,三个人卸完一车消毒液后已经连走路的力气都没了。“每天都要装卸一二百吨的药品吧,多的时候能有三四百吨。那种累简直是没法形容的,我的腿全肿了,走路都不敢打弯。当时,有人问我,花钱雇我到他们那里帮助搬运货物,一天给60元,还包吃住,问我干不?我说,给钱,我就干不动了……”
在绵阳赈灾药械品配送中心工作的日子,有很多事情让人们记住了孟照国这个憨厚朴实的抚顺汉子,而孟照国也记住了很多让他感动和温馨的事。
6月7日,仓库消毒粉自燃,孟照国奋不顾身地与消防人员一起灭火,大火被扑灭了,孟照国却被含有毒素的烟雾熏倒;一次装货时,消毒用的药壶滑下,砸到了孟照国的头上,他的额头被砸出了血,耳朵也被砸伤,肿了老高。来自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志愿者也来到配送中心帮忙装卸药品,来自美国的志愿者曲瑞(音)给孟照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个留学生,30多岁,长得很高大。我们装卸货品时,他一个人站在一个土堆上(高处),货物从车上扔下来,先扔到他身上,再由他传下来。一二百斤的东西,一下一下都砸在他胳膊上,他一句话不说,就是埋头干。我当时心里特别感动,人家是外国人啊,到我们国家帮着我们救灾,凭的就是纯粹的爱心,我们中国人怎么能落后。所以我也爬上那个土堆,和他比着干。那时候,我觉得身上全是劲儿,好像使不完似的……”由于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下高强度工作,孟照国时常感觉恶心、头痛、吃不下东西,甚至开始便血。刚到四川时,他的体重有137斤,离开四川只有122斤,整整瘦了15斤。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逼近,到了6月初,绵阳赈灾药械品配送中心只剩下四名志愿者了,来自抚顺的孟照国,来自鞍山的潘禹奇、代晓龙和来自大连的姜锡华。
6月1日至11日,是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最关键阶段,四名志愿者一刻也没离开过货场,一直坚守赈灾药品库这个重要的阵地。期间,孟照国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尤其是当地连续下雨的那几天,严重的风湿病不断地折磨着他的身体,孟照国没有停下工作,瘸着腿挺了过去。6月12日,唐家山堰塞湖排险胜利,人们总算松了一口气。同样是那天,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给孟照国等四名志愿者发来了感谢信。15日,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绵阳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命名四人为“绵阳抗震救灾铁杆志愿者”。后来,绵阳当地媒体也发现了孟照国、潘禹奇等四名来自辽宁的“铁杆志愿者”的故事。绵阳晚报6月25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播洒一路情和爱》,讲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温暖,来自灾区的人间至情
7月28日,赴绵阳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孟照国悄悄地从四川灾区回到了抚顺。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这两个多月的去向,甚至把绵阳市志愿者协会写给他的、本来应该转交给社区的证明函和感谢信都藏了起来。如果不是四川绵阳给市文明办发来感谢信,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故事。
9月2日,笔者在新抚区站前街道富平社区居委会见到了孟照国。皮肤黝黑、身材消瘦,左手打着绷带,孟照国给人的感觉很朴实。他不善言谈,只有讲到在灾区的经历时,才会打开话匣子。不过,他说的最多的却不是他在灾区做了什么,更多的反而是一幕幕他在灾区感受到的温暖。
孟照国说,在灾区他流了很多次眼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为几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说出的一句话:“叔叔,谢谢你!”
当时,孟照国还在火炬广场附近做“散工”。在一次跟随志愿者小分队到附近仓库装卸救灾物资时,他忽然发现,这里有4名年纪很小的志愿者,她们负责装卸的最后一道工序,将货品摆齐垒好。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当地小学的6年级学生。教室在地震中倒塌了,家人在地震中受伤、甚至永远地离开了,可是她们没有沉湎于悲痛,而是来到附近的志愿者服务点,尽其所能地帮助大家去做一些事。面对孟照国,其中一位学生恭敬地打了一个队礼,说:“叔叔,你们大老远地来到这里帮助我们,谢谢你!”孟照国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那是6月初,孟照国刚到绵阳赈灾药械品配送中心工作的时候。一天,一位身穿特警制服的人来到中心取药,一开口,孟照国就听出对方是东北老乡。
“我是来自本溪的特警,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吗?有什么困难就提啊!”一听孟照国是从辽宁抚顺到灾区从事志愿服务的,本溪的小伙子特别热心,张口就问孟照国有没有什么困难,还热心地介绍:“你们抚顺也来特警了,那可是你真正的老乡,你想见见吗?如果你想见,就给我打电话,我哪天来接你!”说完还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后来,孟照国并没有给他打电话,不过,却深深记住了这位特警的名字———胡玉新。
吕和芳是绵阳407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从当地的报纸上,她知道了孟照国等人的故事。6月末的一天,她在公交车上恰巧遇到了孟照国。
“ 你就是铁杆志愿者孟照国吧。”确定了对方的身份后,吕和芳泪如雨下,作为一名当地的灾民,她特别感谢像孟照国这样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是他们的无私帮助,让四川人民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吕和芳说什么都要请孟照国吃一顿饭,“让我表达一下我们的感激之情吧。”一番推辞之后,吕和芳含着眼泪给孟照国他们每人买了一个大碗的冰淇淋。“天热,你们吃一点,解解渴吧……”
在四川期间,孟照国不仅在绵阳从事志愿服务,还先后到安县、北川等地帮助灾民安装帐篷、搬运物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为他干活儿卖力、从不推脱,更因为他的热心肠,总是主动去帮助别人,使他收获了很多来自灾区的珍贵的礼物。
孩子们从废墟中捡回红领巾、图画纸、奖状等,送给他做纪念;绵阳团市委的一位负责人将志愿者服务队宣传抗震救灾的条幅、队旗等也送给他,作为留念;在安洲驾校的灾民点,当地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位负责人送给孟照国一双凉鞋和一双拖鞋,因为他一直穿着一双雨靴干活儿,脚掌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溃烂。最珍贵的礼物要数一件蓝色的T恤衫,那是一件志愿者的队服。
6月5日,因为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逼近,火炬广场附近的临时指挥部需要立即撤离。当时,广场上留下很多桌椅需要搬运到附近的地点,而能够搬运的人却非常少。孟照国二话没说,马上过去帮着搬运起来,一趟又一趟,跑了几十趟。完工之后,一个人叫住汗流浃背的孟照国,问他:“(搬桌椅)这事和你没什么关系,你为什么那么拼命?”“我来,就是来干活儿的,做什么活儿都是应该的。”孟照国憨厚地笑了。那个人也笑了,他从办公地点拿出一件崭新的蓝色T恤衫送给孟照国:“送给你作个纪念,你是真正的志愿者!”这件T恤衫,孟照国一直没舍得穿。
孟照国把他从灾区收集来的礼物都带回了抚顺。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用这些纪念品让家乡人民了解参与抗震救灾的不仅仅是他们几个志愿者,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和支援灾区。他还说,如果有一天,抚顺要办一个关于四川地震的实物展览,他愿意把所有的东西都送给有关部门,让大家都来记住那个关于天灾无情人有情的故事。
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的日子。那一天,孟照国特别开心,因为经过申请,他正式成为抚顺市学雷锋志愿者协会的一员,成为一名光荣的注册志愿者……(作者:李俊)
作者感言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无形的,可是,孟照国却用68天实实在在的付出和行动,使无形的道德具有了生动鲜活的神态。
从孟照国的行为笔者感到,道德并不需要与名利结缘。孟照国是抚顺近20万下岗职工中的一个,本来就没名;每月的收入仅为两三百元,本来就没利。没名没利的孟照国在去地震灾区的过程中还是不为名与利。去前,他没说去四川灾区,而说去深圳儿子家,“变招”之意就是救灾之举不为名;在奋战两个多月自费回到抚顺以后,他还是没有张扬,把绵阳市志愿者协会写的感谢信藏了起来,并未转交到社区。如果不是后来发到文明办的那份传真,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孟照国在四川绵阳那68天的经历。正因为他把名利置之度外,才把道德的高尚彰显得更加夺目美丽。
不过,道德却常常与危险有缘。地震会伤人、死人,尤其是8.0级的地震更是危险。孟照国从电视镜头里目睹到伤亡的凄惨,却全然不怕,他怀揣着一种高尚的道德来到灾区,就是要与危险作战。他经历了6.4级强烈余震,没有退缩;唐家山堰塞湖溃坝的险情随时可能发生,他没有撤离,仍然“散打”在救灾的第一线;她常常工作到深夜11点,关节炎加重、腿瘸、浮肿了,头痛、恶心、开始便血,体重减轻了15斤……危险在侵蚀孟照国的身体,可他却凭着这种道德的力量战胜了病痛。他把危险踩在了脚下,把道德的旗帜插在了众人仰望的境界里。
可能有人说,孟照国的行为只是特殊环境下的反射动作,可是,正是这种本能的“反射”,让我们在简单中体会到了一种感动,进而感慨,尔后更令人反思。
《献给孟照国的赞颂词》
带着多病之躯
辗转几千公里
奋战68天
赢得铁杆志愿者美誉
“一寸丹心可照国”的真心英雄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路东段61号 邮编:113001 / 电话:86-24-56658816
传真:86-24-56658806 交通:乘市内公交车15路、807路、83路、40路、37路车到雷锋纪念馆下车即是
版权所有: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2012-2020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辽ICP备2021005049号-1 辽公网安备21040402000011-号
友情链接 学习强国网 中华先锋网 中国雷锋网 雷锋网 雷锋精神 在线中国文明网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