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生摄
@刘生生摄:看这幅照片,童心可敬。摄于1994年春,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门前,这个场景今后不会再有了。也许雷锋精神改变了这几位少年的人生,也许这只是一场秀,也许他们早已忘记了这件事,也许这个日子,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感慨这件事。也许已没有也许。
“那个时候我家就在岐山一校附近,一次下班骑车路过的时候,看到了这几个孩子在给自行车打气,就拍了下来。”这张照片的摄制者,是沈阳晚报副总编辑刘生生,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拍摄这张图片的经过。
这张照片,当年就发表在了沈阳晚报上,而有心的刘生生老师,把这张照片保留下来。今年2月28日,刘生生老师将这张照片发在了自己的微博上。也许他们早已忘记了这件事,也许这个日子,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感慨这件事。
为什么认为这张照片可以成为最代表沈阳的照片之一?刘生生老师说:“这不仅仅是沈阳,而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孩子们给自行车打气,给养老院擦玻璃。孩子们认为理所当然,家长们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是那个时代最深重的烙印之一,所有看到这张照片的人,有甜美的回忆,有蹉跎的时光。能引起那个时代同龄人的共鸣,当然就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照片,自然也就能够成为‘最沈阳’的照片了。”
树没了,精神还在
照片里,扶车的是李率、打气的胖小子是谭铮,蹲着扶气门芯的是李磊,当年他们都是岐山一校四年级的学生,遗憾的是,照片里蹲着的两个女生没有找到。李率说,时间太久了,甚至这两个女生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了。和李率、谭铮对话,他们说,那样一段过往,不仅是沈阳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片段,更是他们30年人生里永远不会磨灭的印记。谭铮说,那根路边的树不见了,可是好好做人、认真做事的精神还在。
沈晚特刊: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李率:我那年上四年级,班主任老师叫全艳红,是刚从师范毕业的,我们是她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全老师组织了两个小组,早晨为过往的自行车打气。
沈晚特刊:被拍摄下来知道吗?
李率:真不知道。今年2月份,我的一个同学在你们晚报刘生生老师的微博上看到了这张照片,就给我打了电话,我去看了,才知道自己被拍摄下来了。当时觉得挺激动的,能有这样的照片,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
沈晚特刊:你们当时是怎么分工的?
李率(笑):我们里面谭铮最胖,当然也应该是最有力气了,所以就是他来打气了。
沈晚特刊:那问问谭铮,当时觉不觉得辛苦?
谭铮:记不起来了,当时就是很自然地去做这些事情,那时候都想把事情做好,不会去想一些别的。
沈晚特刊:那个时候大家会怎么评价你们?
谭铮:那个时候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多,在我们对面马路边就有一个修自行车摊,不过打气要收钱,一次两毛。我们不收钱,帮了很多人,当时很多老师也在我们那儿打气。经常有大人摸着我们脑袋说,这是在学雷锋啊?好孩子!当时特别高兴。
沈晚特刊:现在再看到这张照片,有什么样的感触?
李率:在若干年后,特别是在我的而立之年看到这张照片让我很意外。我觉得,人心向善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我还是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这是向上的力量,是一种可以互相传递的力量,希望这种力量会传递给更多的人!
谭铮:我觉得至少教会了我一点,就是尽自己的义务,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对其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这可以说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观。
沈晚特刊:偶尔会经过岐山一校门前,当年学雷锋的地点有什么变化吗?
谭铮:路边的那棵树早就没了,树后面记得当年是一家饭店,现在还是饭店,但是名字不知道已经改了多少回了。有时候觉得很恍惚,自己都30岁了。这个城市在发展,在变化,我们在慢慢长大、变老,很奇妙的感觉。
沈晚特刊:如果是现在,你还是当年的年纪,站在路边学雷锋,你认为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谭铮:可能说法会很多,当然会有积极的,但是负面的相信也会有。现在的社会,人的思维都在变化,会有人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大人在指使,或者是不是有别的什么目的。
沈晚特刊:如果有一天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会让他去做同样的事情吗?
谭铮:社会在不断进步,以前骑自行车的多,现在都开车了,再给自行车打气可能并不合适了。思想的传承,不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汽车越来越多了,城市里也都是高楼大厦了,生活已经完全变了样子了。不过不管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这样的世界观,我会用自己的方法继续传承下去。
社会发展了,孩子怕冷了
39岁的全艳红,是李率们的班主任,去年离开岐山一校,在皇姑区教师进修学校继续自己的教师生涯。20年来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全艳红,最大的感受是,社会发展了,孩子怕冷了。
据全艳红介绍,李率所在的班级,是她成为老师后带的第一个班级。“那时候刚毕业,正赶上要学雷锋,就想了这么个办法。把班级里表现比较好的10个孩子,分成了两个组,每天早上早自习的40分钟左右的时间,要孩子们站在路边去学雷锋。”
“那时候孩子都觉得是挺光荣的事情,而且孩子也能吃苦,社会、家长都认同这个。要是搁在现在,估计肯定不行了,家长会觉得冷、累,而且影响学习。”
生于70年代的全艳红上学的时候,也擦过玻璃,给自行车打过气。她认为,这些事情虽小,但是传递给孩子们的,是正义感和勇于帮助别人的思想。“学雷锋,时代不同了,学习的方式角度可能都不一样了。从现实意义上讲,我觉得学雷锋应该是一种力量,我们不要求每个孩子都去做英雄,但至少要教会孩子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不那么自怨自艾,我觉得这也足够了。”(记者 高寒冰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