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建校26年来,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不断丰富和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内涵、形式和方法,不断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的新途径。
创建“雷锋式学校”必须着眼学校建设发展实际凝聚思想共识,紧贴时代发展赋予学雷锋活动新内涵
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思想,是在深入分析学校职能定位、建设实际和学员特点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建校之初,该校面临诸多矛盾困难,营房大多是日伪时期的危旧房屋,营具、教学设备简陋;教员队伍人心不稳,许多干部要求转业调动;士官学员毕业只是个中专文凭,叫“官”不是官,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学校党委深切感到,要让学校尽快步入正轨,必须大力培养和倡导牺牲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奋发进取精神,而这些正是雷锋精神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基于这种认识,校党委作出了《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决定》,将“向雷锋学习,走雷锋成长之路”活动贯穿于建校育人全过程。
无论时代条件怎么变,坚持用雷锋精神铸魂育人的思路不改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认为学雷锋过时了、老土了,官兵学习雷锋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减弱。学校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形象塑造”活动,用雷锋精神引导学员强化奉献意识、宗旨意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创佳绩。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军委作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指示要求后,学校把雷锋精神内化为“一优三强”士官人才培养目标,专门制发实施意见,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培育践行的有效载体,贯穿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学员流动有多快,坚持培养新时期雷锋传人的目标不动摇。学员入校第一次党团课,就是接受雷锋精神系列专题教育;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在雷锋雕像前庄严宣誓,争做雷锋式忠诚于党的好士官;第一次班务会,就是围绕“争做雷锋传人,坚定理想信念”谈体会表决心。学校还聘请雷锋生前指导员高士祥、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当代雷锋”郭明义和驻地老红军老英模等18人为学校“德育导师”,请他们讲雷锋“一心向着党”的故事,开展“知党、爱党、向党”系列活动,让青年学员凝聚在党的旗帜下。
创建“雷锋式学校”必须紧贴使命任务提升学员能力素质,使开展学雷锋活动始终与学员成长成才相协调
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历届党委班子都深刻认识到,办学育人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只有瞄准培养一流通信骨干人才的目标,把学雷锋活动与教育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始终坚持聚焦使命、围绕中心,引导学员立足本职学习成才、精武强能,真正做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当骨干”。20多年来,他们持续开展以爱士官、爱专业、爱基层,确立献身国防建功立业的志向为主要内容的“三爱一确立”教育实践活动,编写《士官之路——同空军通信士官谈学习雷锋》等书籍,用甘当无名英雄、乐于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影响感召学员,一茬茬学员走进来,一个个“雷锋”走出去,无论地处高山戈壁还是身居城区闹市,都能扑下身子、扎下根子,矢志不移传承实践着雷锋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学校党委坚持把正在做的工作和官兵的本职岗位,作为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基本实践平台,引导学员传承弘扬雷锋对事业无比热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学习孜孜以求的精神。有一个时期,部分学员存在“好事天天做、考试不及格”、“学习好坏都是兵、60分万岁”等模糊认识,出现了坐不下来、学不起来、钻不进去等厌学现象。学校党委及时作出《“弘扬雷锋精神,立志学习成才”的决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激发学员学习热情的措施》,完善激励机制,每年拿出20万元重奖学习训练尖子。近3年,共有839名学员因学习训练成绩突出受到表彰。
随着部队装备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含量比重越来越大,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学员的信息化素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坚持紧贴实战组教施训,创造性提出“战场进校园、台站进课堂”理念,新建了全军首个要素齐全的模拟机场,设置导航、仪表着陆等8个通信导航专业实习室和20个模拟台站,让学员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经受锻炼、挑战自我、砺炼本领。坚持紧贴岗位培养人才,探索走出“单装训练——台站值勤——分队训练——综合演练”递进式专业组训路子,实施毕业考核“双证制”,率先建立全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使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有效接轨,毕业鉴定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实现了育人与用人的无缝对接,缩短了学员任职适应期。
创建“雷锋式学校”必须紧贴官兵实际强化跟踪问效,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量化考评机制
学雷锋活动是薪火相传的接力赛,贵在经常,也难在经常。长期以来,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着眼打造传承雷锋精神的高地,探索形成了一套激发学习热情、保证活动落实的有效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学习、靠机制促落实的生动格局。学校按照全校“一盘棋”的格局,逐级分解细化分工,逐个岗位明确职责,提出校、部系两级党委承担统揽责任,校级机关承担协调联动责任,一线干部承担具体实施责任,还专门成立由一名校领导牵头、由资深教授和理论骨干参加的专家组,紧密联系实际进行研究探索,为深化用雷锋精神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立体网络。
在健全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方面,坚持量化考评标准、规范考评程序、完善考评手段,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评促改,不断提升学雷锋活动的品质和效益。先后制发教研室《学雷锋教书育人七条准则》,制定士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考评实施细则》和《考评登记卡》,明确了22类岗位人员学雷锋规范,细化了考评指标、标准要求和等级评定办法。坚持全员互动、全程联动组织科学评估,发挥机关、教研室、家庭、部队四个评估反馈终端作用,采取个人自评、群众互评、骨干评定、支部鉴定四种评估方式,把单项考评与综合考评统一起来,把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统一起来,把学习成绩与操行评定统一起来,把过程性考核与效果性考核统一起来,增强了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保证了客观、公正和准确。
为健全导向鲜明的激励机制,学校坚持把学雷锋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每月评选“教员之星”、“学习之星”、“岗位之星”、“安全之星”,年底评选“教书育人标兵”、“勤奋学习标兵”、“爱军精武标兵”等雷锋式标兵,由党委给予表彰奖励,让他们照片上光荣榜、名字上荣誉墙、事迹上报告会,并与个人成长进步挂起钩来,优先晋职晋级、提拔使用和送学培养,让雷锋式标兵成为全校官兵追崇的“校园明星”。通过强有力的激励引导,学雷锋的环境氛围不断浓厚,学雷锋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学雷锋活动不断向全时空延伸、全领域拓展、全方位渗透,使雷锋精神深深融入官兵血脉。(申进科 潘立军 杨 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