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雷锋》杂志虽然美好,然而不能没有坚强
雷锋,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温暖的名字,许多熟知学雷锋活动历史的人也都记得三个重要的日子:
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纪念日
8月15日——雷锋牺牲纪念日
12月18日——雷锋诞辰纪念日
从今天开始,又有一个日子是应该被大家记住的,那就是2015年7月24日,
历经半个多世纪学雷锋活动的积淀和熔铸,中国第一本弘扬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的杂志——《雷锋》诞生了。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第一本用人名命名的杂志。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一份喜悦,也祝福各位有机会见证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做杂志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做一本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杂志更是一项美好而又高尚的事情。
当我们真正开始创办《雷锋》杂志的时候,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做《雷锋》杂志虽然美好,然而不能没有坚强。
《雷锋》杂志是在网络、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围攻之势而人们又对杂志寄以很高期望两种相反力量交织情势下启航的,这就增加了双倍的压力——《雷锋》杂志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站稳脚跟并发展。
马克斯·韦伯曾经深刻指出: “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党中央领导一句名言:“雷锋精神是永恒的。”给我们力量,给我们智慧。
办一本《雷锋》杂志,是许多有雷锋情怀的社团和读者半个多世纪的期待,以“雷锋”为名尝试出版杂志,也不乏探路者。迄今为止,没有一本杂志获得国家批准的正式刊号。在人们千呼万唤中,《雷锋》杂志终于面世了,这是党和人民的意志,这是中国社会对雷锋文化需求的历史选择。
《雷锋》杂志的气质
《雷锋》作为刊物命名,反映了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高瞻远瞩。选择用雷锋的名字做刊名并得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批准,是基于一个重要的事实:学雷锋活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已经衍化为一种文化现象。雷锋两个字开始脱离了个体身份识别和称谓意义,从60年代的“雷锋同志”到70年代的“雷锋叔叔”,和今天的“中国好人”、“雷锋志愿者”,雷锋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抽象为一个精神道德符号。在当今中国,雷锋就是一张被广大老百姓认可的道德名片。
刊名犹如人的眼睛,最能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刊名透露出期刊独特的气质,蕴涵她的追求,彰显存在的价值。以“雷锋”名字命名的期刊,就要以雷锋的名义发声,传达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显现这个时代的体温。从而彰显《雷锋》杂志独特的气质,极高的辨识度。
《雷锋》杂志的气质用八个字表达:温暖、权威、鲜活、融合。
温暖
雷锋是温暖最持久的符号,是新中国所有英雄人物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他虽然经受舆论多元化的洗礼,但各种质疑并没有对雷锋精神中的核心元素构成伤害。雷锋是好人代表,这是几代中国人对雷锋精神最通俗的理解。
《雷锋》杂志的刊头语是“好人家园,传递温暖”。《雷锋》杂志讲述好人故事,传播温暖新闻,体味时代温度。
《雷锋》杂志开辟“好人家园”栏目,讲述新时代雷锋故事,与中国文明网建立合作,第一时间公布月份“中国好人榜”,和“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合作报道“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受到读者欢迎。
《雷锋》杂志不仅讲温暖故事,而且搭建平台做温暖活动。比如,《雷锋》杂志与雷锋班建立公益联盟,开展微公益活动,为贫困山区学校建立“爱心书屋”。《雷锋》杂志编辑部在山东茌平县委支持下,发动爱心企业家建设“雷锋小学”等等。
当然,如同道德不是万能的,雷锋精神解决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但是每一代人都想多有一点温暖,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泪流满面,传递温暖会给社会带来正面的新触动、新提升。
权威
我们已经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许多受众的阅读方式逐渐走向碎片化。同时虚假信息乘虚而入。据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3 年 6 月 25 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称,2012 年 1 月至 2013 年 1月的 100 件热点舆情案例中 , 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 1/3。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统计,仅 2012 年 3 月监测到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就高达21万余条。同时网络间充斥着一些抹黑诋毁雷锋及其他共和国英雄的帖子。这些都毒化网络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让公众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给社会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
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力。雷锋杂志坚守不跟网络比报道速度,要跟网络比思想速度。也就是说以真实性、权威性赢得读者。无论是雷锋精神的解读、道德实践的诠释、人文缺失的剖析、传承规律的揭示,还是价值高地的堆积,在《雷锋》杂志里人们都可以获得最为真实、科学、规范、权威的答案。面对抹黑诋毁雷锋以及英雄的黑暗势力,《雷锋》杂志敢于亮剑!确立《雷锋》杂志的优势——立场鲜明、权威性、公信力和不可替代性。我们有这个信心。
鲜活
《雷锋》杂志主题策划作为一项立意高、内涵深的宏大叙事,要吸引读者的深度关注,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怎样让报道在受众快速流转的阅读视线中获得停留,用什么方式吸引读者第一眼的注意力。
首要的就是用鲜活的形式让读者有印象,有感觉,通过对形式的强调来推动内容的挖掘和传播。对于读者来说,形式往往是他们对杂志的第一个记忆点,形式上抢眼有助于强化读者对杂志的印象。形式有时候甚至重于内容,
栏目设计上,我们打破陈旧的铺摆,创立一些鲜活灵动的栏目,比如“阅读圈•雷锋书院”、“雷锋林•好人家园”“意雷锋”“炫雷锋”等等。
叙事语言,借鉴流行语态、语式、语境的“潮表达”,多用动词与素描,少用形容词和“用滥”的比喻。比如“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本杂志,一个时代的体温”、还有“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等大型策划,受到好评。
融合
融合,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组织运行和创造价值的方式,以及政府服务于人民的方式。
《雷锋》杂志的诞生本身就是融合的力量。他是军民军地融合,跨行业融合、雷锋团队与专业工作者融合、刊网互联融合。这种融合体现了优势互补,诚如李相文和奥尔森所说,终极的融合是通过情感智慧的融合而达到人与人的融合。
人民出版社是出版界的航母,雷锋杂志获得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的指导,《雷锋》杂志在新媒体时代逆风飞扬有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有一位诗人说:“你走了。留下完整的你。”雷锋走了,留下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
《雷锋》杂志将呈现雷锋完整的精神世界,展开中国人民世代追求的宏大叙事。
《雷锋》杂志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