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雷锋的时候,事实上我们背后隐含着一个和雷锋有关的文化现象。60多年来,以雷锋为原点延伸出众多文化事件。请谈谈您所了解的雷锋文化。
大家都知道雷锋这个名字原来是饱受旧社会苦难,翻身做了新中国主人的雷正兴,以纯朴的感恩报恩之心认真对待生活,响应党的号召北上参加鞍钢工业建设时自我励志而改的。然而,自从雷锋夏天般的火热和春天般的温暖感动了中国,自从毛泽东等老一辈挥毫以千钧之力写下向这位普通士兵学习的题词后,雷锋这个名字便有了全新的含义。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与此同时,他以澎湃的激情做出前瞻性的论断:“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从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以及同时期党的若干文献中可以印证,我们党在成功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把中国革命不间断地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探索和创造,如果没有自己的全新文化,当然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不真实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创造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学雷锋活动是在我们党建立新中国后,由夺取政权转向巩固政权,由革命转向建设,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高潮大背景下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后经我们党和领袖推动的一场培育一代新人的伟大实践。这个活动的成熟度、热度以及保鲜度,是任何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历史已经证明,由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学雷锋活动,对于中国人重建信仰世界,和谐人际关系,激发工作热情产生了重大作用。在雷锋文化的旗帜下集合起无数个先进群体和个人,从欧阳海、王杰、刘英俊、焦裕禄、张志新到赵春娥、张华、蒋筑英、罗建夫、朱伯儒、张海迪等,还有以雷锋名字为表征的好人文化,获得大众最广泛的认同。这些都充分表明我们的事业蓬勃兴盛,后继有人。
我理解的雷锋文化,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事迹言论为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复合体。
从一个先进典型进而发展成一种文化现象,您觉得这里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或者说,到底是什么促进了雷锋文化的积淀与发展?
文化的发展进化有其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的,这种客观规律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是依靠人的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实现的。人们的文化选择和创造又总是受制于经济和政治的选择,文化选择、创造和政治经济的变迁交汇一起,整体推进、互为印证。
首先,雷锋文化是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相融合,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的一个丰硕成果。
雷锋文化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得到确立并且逐步巩固,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在恢复到旧中国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较大的一步,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空前提高,社会主义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生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必然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实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风尚。同时,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要求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在内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与它相适应,并为它服务。每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标准和诠释追求的信念体系。它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过去的信念体系已无法承载它的全部发展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文化上来一次或大或小的整合,便是历史的必然。雷锋精神应时而生,其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感动了无数人。1962年雷锋牺牲以后,毛泽东主席等主要国家领导人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掀起热潮,雷锋文化也在学雷锋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其次,雷锋文化是群众性学雷锋实践活动的升华和结晶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一个事物、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存在,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有其确定的本质。雷锋文化虽然以雷锋名字命名,但是它的生成和完善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和实践。不能想象没有人民群众持续五十几年的学雷锋实践,会有生气蓬勃的雷锋文化的产生。雷锋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充分显示了文化主体——人民群众行使文化选择的权利、责任和创新智慧。
再次、在雷锋文化的生成中,人民军队和辽宁、湖南等地由于其特殊地位,发挥独特作用,成为雷锋文化生成和高扬的圣地。文化传播学揭示了文化属地性价值以及“同心圆”扩散理论。人民军队和辽宁、湖南等地是全国学雷锋活动的源头,已成为学雷锋新思想、新观点、新形式的孵化地,保存了雷锋物化与活化的丰富资料,创造了学雷锋鲜活的经验,构成后来“雷锋传人”这一新文化的师承效应,特别是作为雷锋文化十分重要的承载体——雷锋纪念馆在这些地方,雷锋纪念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独立的文化机构,对全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步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雷锋纪念馆对雷锋遗存物的收集、整理和保护,积累了雷锋文化。雷锋纪念馆对雷锋事迹的陈列展示,传播了雷锋文化。雷锋纪念馆对雷锋精神的解读诠释,提升了雷锋文化。雷锋纪念馆是社会意志的表达,它运用“实物语言”向人们表达了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中,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时代价值。它作为正式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在传承先进文化传统,保证文化连续性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作用。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雷锋文化在全社会的文化版图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
这里应该首先应该明确雷锋文化的属性,雷锋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文化。她是中华文明长期滋养的结果,她植根于我党我军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作风,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积蓄的时代精神的积淀与彰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切接见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高屋建瓴给出了雷锋文化在当下文化版图上的定位和指向。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当前,我国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这就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而雷锋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或者说是人格化代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雷锋文化,绝不仅仅是宣传文化上的事,绝不仅仅是教育上的事,而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根本之计。
曾有学者认为,雷锋文化在过去5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20世纪6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真善美。7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爱岗敬业。21世纪,雷锋文化侧重于道德操守……如此等等,这样的概括或许有些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雷锋文化在不同时代精神侧重,您是怎么看的?为什么会呈现这样时代性特征?
雷锋文化说到底是做人的文化。这一点可以从60年代学雷锋活动开始时毛泽东老一辈为雷锋题词中得到验证。譬如邓小平“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再比如,周恩来学习雷锋精神的四个方面等等。这种做人文化的实践载体——学雷锋活动有宏观与微观的区分。作为宏观的,战略层面的学雷锋活动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向雷锋学习,走雷锋成长的道路。这一点无论是学雷锋活动初期,还是当下都是恒久不变的。作为微观的具体的学雷锋活动则是随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不同时代问题而有所侧重,这就出现了改革开放前雷锋文化侧重政治层面,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侧重道德层面的情况,这是自然的,符合逻辑的。
雷锋文化在今天的价值取向更多地指向什么?
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黑格尔概括为否定之否定规律,列宁形象地概括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学雷锋活动也是如此。学雷锋活动开始之初,关注的是培育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其后在与时俱进的口号下,人们在不同时期创新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立足岗位学雷锋”“学雷锋志愿服务”等载体,一定程度上促进学雷锋活动发展。但在实践中也出现学雷锋活动关注细枝末节,忽视学雷锋活动大方向的倾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密集发表20多次学雷锋重要指示,比如关于“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的论述,关于“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就是鲜活的例子。他们一辈子为党和人民奋斗,没有崇高信仰、坚定信念是做不到的。”论述,关于“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的论述,“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的论述等等都是围绕解决为谁活着,做什么样的人问题展开。
雷锋文化在今天乃至今后的价值取向,我以为是回归本源——走雷锋成长的道路,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事,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雷锋和我们大家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人。雷锋做的很多事我们大家也可以做得到,雷锋的精神受到亿万群众长期的敬仰,平凡和伟大在雷锋身上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值得广大伦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思想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雷锋文化传播与研究要抓住研究雷锋成长的道路这个纲,运用雷锋成长的规律,帮助更多的后来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像雷锋那样成长起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的幸福和光辉。
在雷锋文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与雷锋有关的争议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比如对学雷锋活动“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说法,比如对雷锋爱情故事的议论,以及前段时间关于西点军校悬挂雷锋照片的热议等,我们注意到,您在这些争议当中一直非常敏感,并且多次鲜明表达自己的态度,您觉得这些关于雷锋争议的症结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争议?
在雷锋文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变化出现一些有关雷锋的争议,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首先,要确立一种哲学思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社会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们认识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对雷锋这一种文化现象产生差异化认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必担心。
其次,对围绕雷锋文化现象产生争议或是疑惑,要作具体分析。这里有雷锋文化倡导的精神追求与现行政策矛盾而引起的纠结,有新旧价值观念碰撞引起的摩擦,有道德理想与现实反差引起的困惑,有学雷锋活动组织方式简单粗糙引起的不适,还有人们思想认识程度不同引起的差异等等。这些都属于在学雷锋活动中产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求同存异,逐步达成共识。归根结底,学雷锋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只有通过学雷锋活动实践发展深入求得解决。譬如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学雷锋活动“过时论”,不就是已经被鲜活学雷锋活动创新实践终结了。
第三,要警惕围绕雷锋问题上的政治转基因阴谋。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思潮碰撞较量时有发生,围绕雷锋传播似乎存在“两个舆论场”以及“两套话语”,它们既彼此“隔绝”,又经常相互“碰撞”。一段时间里舆论场上掀起对雷锋的“污名化”“去意识形态化”“媚俗化”几乎都是在敌对势力“西化”“分化”,阴谋对我“和平演变”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雇佣水军散播的。这些敌对外网为了兜售奸谋,甚至公然向其遥相呼应的喽啰“网授机宜”,要他们将其过分露骨的反华网文样本稍加删节,以免被抓住罪证。
还有某些打着学术研究幌子,实际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意见领袖”。片面引用和剪裁史料,随意歪曲历史,精心设置一个个“历史陷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他们否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否定重要历史人物。凡是英雄模范,一律抹黑丑化,不光丑化雷锋,连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焦裕禄一概否定,甚至对我领袖人物也来个“佛头着粪”,以求从思想上、根本上动摇我们的社会主义根基。等伤害了雷锋,离间了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任,干扰破坏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清算这些歪理邪说,坚持和捍卫毛泽东老一辈为雷锋题词的真理性认识是当下一项紧迫任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对于人格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您觉得,今天我们培养新一代,应该如何利用好雷锋文化的力量?
你提的问题很有深意,一般来说文化化育是先进文化影响人的基本方式,是文明的、进步的、科学的文化精神经过人的感知、理解、认同、接受、内化、表现等环节实现端正个体价值取向、提升个体精神境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化濡化培育的过程。化育,本意是滋养、养育,如“阳光雨露,化育万物”后引申为默化教育,润物无声是很形象的说法。
我理解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3月6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已经提出用雷锋文化化育一代新人问题。当时他指出: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清晰表达出要以雷锋为榜样,运用文化的力量,定向引领、凝聚同化、规范协调、鼓舞激励、陶情怡心,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一代新人。由此可见,雷锋文化的弘扬是明晰雷锋文化时代定位的延续,是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解决途径上的具体呈现。它以树立学习雷锋等先进典型为“源”建设,以大力加强以雷锋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灌输教育为“魂”建设,以建设和创新雷锋文化传播载体、建立和加强科学制度保障为“骨”建设,达至雷锋文化化育于人的终极目的。
在这方面,雷锋团努力打造具有深厚雷锋文化意蕴的军营文化做法具有借鉴意义。因为军营文化是一支部队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渗透于部队的全时空、全领域,军人生活在规定的组织系统中,时刻受到浓郁军营文化的渗透影响,久而久之,先进军营文化的核心价值就融入了军人的血脉,形成了军人的人格特质,内化为军人行为的一般指导,军人的思维、行为也就不再是一种随意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规范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化规范行为的确立,使军人情感融进了组织行为并渐渐变成一种符合组织要求的正统习惯。